正在閱讀
「起駕回鑾—主體現形」

「起駕回鑾—主體現形」

「汝是台灣人,汝頭戴台灣天,跤踏台灣地,目睭看的是台灣的光景,耳空所聽的是台灣的消息,生活所過的是台灣的經驗,…
「汝是台灣人,汝頭戴台灣天,跤踏台灣地,目睭看的是台灣的光景,耳空所聽的是台灣的消息,生活所過的是台灣的經驗,喙舌所講亦是台灣的話句,所以你愛用感情的筆,來彩繪台灣的文學。」—黃石輝(1930)
「回鑾」,原為古代君主出巡後回宮的意思,在此延伸為一個主體回鑾的概念。失魂的身體,只能是聽別人的語言,愛別人文化的肉身。本展即是以台灣文化與歷史在藝術家作品中現形並重新凝視的概念展開。台灣在1980年代後,當代藝術家以自身創作結合個人記憶、文化與歷史,逐步地撿拾並建構台灣主體或是說藝術主體的狀態。
起駕回鑾—主體現形是以「建構」來形容構成台灣美學的主體性的概念,是強調藝術家以台灣自身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作為創作主體以形塑台灣藝術主體樣貌的過程,而不在於追尋台灣藝術本身存在著的永恆完滿主體本身的復歸。換句話說,並不存在著一種原生意義的台灣藝術主體,反而,藉由不同個人與團體對主體的詮釋,最終產生自身主體性的最大認同。而在產生這樣的藝術主體性前提,便是對過去歷史與自身文化進行深掘。這樣的深掘對於建構台灣藝術主體有助於台灣人認識台灣的歷史與文化,而進一步的因認識而產生認同。然而,這樣的認同不應建立在單純對符號的淺薄及中心的想像上,而應該從個人與地方的記憶與歷史文化切入,由個人及在地切切實實的呈現生命的經驗與生活的磨擦力。
依此,本展邀請1980年代後創作與台南歷史與文化相關的藝術家方偉文、李俊賢、紀紐約、倪瑞宏、陳伯義、黃逸民及謝宏明等藝術家,期望藉由他們作品的呈現台南在地的歷史文化脈絡外,展現台灣藝術本身的主體性與取回台灣藝術主體的話語權俾以建構台灣人的認同。
台灣身體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因不同的殖民政體的介入,因諸種考量與歷史脈絡下而產生記憶、文化與歷史被遮蔽、扭曲、移植或刪除的失神狀態。在不同政體殖民的政策下,台灣一直以來都是以文化與歷史的邊陲存在著。如:清領時期及其之前被強勢漢文化擠壓,而成邊陲的原住民各族文化及地處與文化座標邊陲漢文化的「閩習」書畫風格;日治時期台灣做為日本內地的南島邊陲所強調的地方特色(local color);1945年終戰後,做為大中國民族主義邊陲的台灣文化與被掩蓋扭曲的歷史。
1980年代後,因政治的逐漸鬆綁,社會開始尋找並建構屬於自身的認同,同時,台灣藝術家也在藝術創作表現他們所思考自身的認同建構。如沒台味就沒滋味的李俊賢以畫面直接色彩的碰撞、甩(hue)的畫面紋理及島上的文化與歷史及自身的生活記憶為主軸,以神話加人類學創造極具個人特色的台味風格繪畫。謝宏明的新地誌學攝影(New topographic)則以拆解台南城市裡的語言、符號與空間,呈現重組後的機趣。方偉文,居住台南鄉間,擅長以日常生活之現成物,構築他記憶之國。陳伯義的新地誌學攝影(New topographic)以空間做為深掘文化與歷史的窗口,直視即將消逝的台南都市風景。黃逸民則關懷在現代化的巨輪下,都會逐漸消失身影的信仰文化,廟堂再詮釋吸引觀者反思宗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紀紐約以台南歷史地圖及古地名為經緯,以作品深掘台南古都歷史中逐漸從記憶中消逝的聯境。倪瑞宏經過台南鹿耳門天后宮筊杯認證,擔任該廟廟會仙女。倪瑞宏的創作結合了宗教行為與創作,是在地宗教介入藝術的有趣例證。
「起駕回鑾—主體現形」海報
「起駕回鑾—主體現形」
展期:2016/7/9 – 2016/8/7
展覽地點:絕對空間(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205巷11號)
開放時間:12:00-20:00 週三至週五 /14:00-20:00 週六至週日(週一公休)
參展藝術家:方偉文、李俊賢、紀紐約、倪瑞宏、陳伯義、黃逸民、謝宏明 (按姓氏筆畫排列)
策展人:許遠達
絕對空間(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