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通往未來的藝術語言

通往未來的藝術語言

如果我們還記得2002年恩威佐在文件大展上,帶給全球藝術界知識上的新語彙之一是紀實性,那麼,綠園城堡的展覽有許多機會能夠讓人們複習整個背後的脈絡。
如果我們還記得2002年恩威佐在文件大展上,帶給全球藝術界知識上的新語彙之一是紀實性,那麼,綠園城堡的展覽有許多機會能夠讓人們複習整個背後的脈絡。展場中,埃文斯(Walker Evans)著名的紀實攝影作品擺滿了整個展間,對整個美國藝術環境而言,紀實攝影是個當時讓藝術介入社會這樣的元素流通的重要語言,其視覺文化的資源也提供了往後紀錄在美學上的依據。同時,其拍攝於1930年代大蕭條時代背景下的人像照片,也是映照今日世界緊急狀態的一個十分切題的歷史切片。
馬哈馬Ibrahim Mahama∣界外 Out of Bounds Photo by Alessandra Chemollo. Courtesy by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透過在競技場放映馬克(Chris Marker)的多件作品,以及展場中三件影像作品的展示,另一個同樣堪稱所有影像藝術家重要的知識參照點—散文電影做為今日藝術家經常動用的藝術思考語彙之重要性獲得了強調。這兩個點重要支點匯集在亞康法的新作《暈眩海洋》這個長達40分鐘紀錄片的手法上。亞康法的作品重要性在於他翻新了紀實影像手法,以及其知識積累上,他所著重在離散的話語資源。他是非裔離散主體的重要發聲者—譬如他先前在2012年台北雙年展的作品《未完的對話》(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就是對霍爾(Stuart Hall)動態的評傳—本次,他以BBC的海洋影片檔案為主軸,編輯出一部歷史上的黑奴、今天的海洋生物捕獵、以及氣候變遷三者交織的受難史。
總體而言, 本次展覽中,年輕藝術家,特別是「80」後的藝術家受邀參展的數量明顯變少,而恩威佐傾向於展示歷史上具有重要啟發性而值得反思的作品,並往往一次展示整個展間,讓觀眾有足夠的空間思考其創作帶來的資源,其負面效應是與往屆相較失去了大量來自畫廊的贊助。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其影像、表演、論述為主的展示,也多少讓本屆的威尼斯主題展多了一些類似德國文件展(Documenta)一般的學術探討氛圍。
林怡秀( 132篇 )
陳璽安( 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