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新竹市國際地景藝術節

新竹市國際地景藝術節

開展在玻工館旁圓形廣場的是游文富的《春雪後》,慣用的竹枝染上如雪的白色插地成林,待時間與水氣帶來變化,將如融雪…
開展在玻工館旁圓形廣場的是游文富的《春雪後》,慣用的竹枝染上如雪的白色插地成林,待時間與水氣帶來變化,將如融雪後的春日。樹蔭下交纏生長的立體水管是蔡坤霖的《千光景》,結合新竹市的古蹟建物圖像在每個管口,以太陽光為能源,觀者可在夜晚清楚一窺新竹的歷史。一旁是蔡奇宏以燈光裝置莫比烏斯環(Möbius strip)的《Passing By》,無限循環的光流與旁邊彎道的車流相呼應。
李承亮創作的《時光旅行艙》在具歷史意義的1916園區翻轉時空感;蔡宜婷在麗池放置稜鏡與水面波光折射,以《光譜原色時代》思考色彩的單純美好。林建志以台灣黑熊、梅花鹿與猴子的雕塑《新竹太郎》回應新竹動物園裡的動物明星。陳浚豪,以串珠垂掛於鏤空的貨櫃,重新詮釋五百元紙鈔上梅花鹿與大霸尖山的圖像。在園區的最遠處,莊志維透過雷射光束來表現在孔廟前廣場上人群停留與來去如織的狀態。
有用主張X建築繁殖場│芯之森 北美杉、鍍鋅彎管、LED燈 2016 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新竹市企圖以地景藝術節之名,打破當地自日治時期以來以火車站為頂點的放射狀城市規畫,翻轉新竹市的發展軸線、重塑城市地景,是這座百年城市的首次嘗試。近年竹市府文化局致力舉辦藝術節、兒藝節,原為新竹市役所的新竹市美術館也開始有新的定位,九降風能否再次揚起在地認同與驕傲?時間久了,城市裡的人自然會有答案。
建城已逾百年的新竹市,日治時期的城市藍圖即是以舊竹塹城城廓內中心—今鐵道以西的區域進行主要城市中心規畫,因人口成長與都市結構改變,火車站前的交通紊亂問題日漸嚴重,而後站則日益沒落。上月初新建於新竹市火車後站的國道客運轉運站啟用,新竹市文化局與都市藝術工作室合作,企圖以藝術活水翻轉都更後不見活絡的後站,並將展區延伸至老新竹人的回憶—1916園區(新竹公園),舉辦「新竹市國際地景藝術節」。
梁任宏首先以《風是甜的》迎接步出轉運站的旅客歸人,因風而擺動的雙臂手握甜筒,拂來的竹塹涼風帶有微微甜味。建築繁殖場與有用主張設計,著重空間中的身體感,歸人穿過停車場到達《芯之森》,在生長著隨風轉動的杜鵑花芯的木造平台上,休憩或與等待的人相聚。鐵道舊房舍的背面,是美國藝術家孟洛(Brendan Monroe)的立體透視彩繪《枕頭上的夢境》(Pillows),黑與白的超現實幻境,期望繁忙的通勤者在夢境中對於未來有所想像。路口貌似候車亭的空間是姚仲涵的作品,《聲光園地》以閃爍燈光的計時器,結合科技城市的意象,給趕路者一個關於時間的遐想。
游文富│春雪後 竹 2016 都市藝術工作室提供
孫孟巧( 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