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北數位藝術節 互為主體的時代

台北數位藝術節 互為主體的時代

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題「硬主體」一詞為一種得以遊戲於技術體系中的狀態,策展人認為,當科技的整體發展已構成多元且…
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展題「硬主體」一詞為一種得以遊戲於技術體系中的狀態,策展人認為,當科技的整體發展已構成多元且有機的體系時,其內部充斥了許多不確定與多重的想像空間,而這樣「有機的不確定性」正是人類所能進入的創造性位置;硬主體所要談論的範圍,便是這般科技與人互為主體的時代。今年的展覽共有八件來自七個國家的國際邀請作品,討論議題涵蓋範圍包括數位時代下知識文化如何以更多元的方式建立與傳播,如索爾弗蘭克(Cornelia Sollfrank)以訪談影片為基礎,收集多名藝術家作品,探討藝術與共有財關係的作品《給予你所沒有的》。在這項共享資源的計畫中,「藝術家」意指來自各領域的文化製造者,而這項計畫不僅討論知識與文化的自由流通,最終也以數位基礎建設(數位平台、資料庫等)方式呈現。
亨利克斯(Ivan Henriques)的《共生船》、龜井潤《珍珠母》與杜薇海博(Heather Dewey-Hagborg)《官方生物匿名指南》、《撿到陌生人的臉》等作品,則從生物科技脈絡回應科技與自然、人跟物,基因隱私與監控的關係。位在展場前端,如小型漂浮綠洲般的《共生船》,以寄居在環境中的生質能裝置為概念,運用為生物燃料電池技術提供自體漂浮移動與發電的功能,藉此得以緩慢地在城市汙染水域中進行水質淨化與在地能源採集。龜井潤(Jun Kamei)的《珍珠母》則是將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形成珍珠結構的成分,使珍珠成為記錄個人的生活史的物件,藉此探討人類與物件之間的關係,同時也以仿生學科技的製作品保留日本文化中具有祈福意涵的傳統儀式。杜薇海博此次展出兩組作品,其創作以基因監控為概念,在《撿到陌生人的臉》裡,藝術家自公共場所中採集陌生人不經意留下的生物痕跡,帶回分析並由其中的遺傳物質創作人臉雕塑。在《官方生物匿名指南》中,則是利用生物辨識技術對特定對象進行追蹤與資料化,這份指南也是一件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對抗方案。
龜井潤Jun Kamei│珍珠母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除上述作品,本屆也邀請薇普荷希特(Anouk Wipprecht)結合設計、時尚與科技元素的作品《行動調酒洋裝》。這套機械調酒洋裝,以3D列印技術製成的外殼、控制器與液體幫浦等元件構成,穿戴者與調酒機械以此裝置結合為一行動吧台。本屆兩件由虛擬實境與沉浸式聲光裝置概念出發的作品,一是Nonotak的《白日夢2.0》,這組裝置透過燈光效果,創造出虛擬的抽象空間,同時藉由聲音效果建構觀者身體的距離感。而相較於《白日夢2.0》因投影限制僅能以正面呈現,台灣藝術家團體NAXS corp.的沉浸式裝置《Render Ghost》便更具企圖心。NAXS corp.成立於2010年,前身為新媒體藝術團隊「CBMI」,其創作以數位媒介重塑聲光與空間想像,近年作品則專注於聲光場域與VR虛擬實境的結合。本次展出的《Render Ghost》為因應展場空間而調整的裝置版本,虛擬實境頭戴顯示器與劇場空間情境結合,在無演員的狀態中完成科技劇場演出,該作也是去年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作品。
杜薇海博Heather Dewey-Hagborg│撿到陌生人的臉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本屆「台北數位藝術獎」共有十件作品入圍,並於展覽開幕後公布得獎名單,首獎林書瑜作品《Simulate》以互動感測、機械動力裝置構成一組相互模仿與制約的隊伍,思考在普世價值與社會氛圍中那些隱約卻又關鍵的影響分子,以及周圍的人們對此進行仿效的選擇。而王聖傑的《聲物製造工廠》則將3D列印機以生物體的方式呈現,觀眾可透過麥克風對此有機體影像說話,聲音的頻率與震幅經運算後再以3D列印機將聲音的檔列印出實體造型,整件裝置猶如收集與製作聲音標本的生物工廠,此批聲音物件也將隨展出時間逐漸累積。
「哈爾,打開艙門。」
「抱歉,戴夫,恐怕我不能這麼做。」
—《2001太空漫遊》
1968年,在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裡,當發現號太空船上的超智慧電腦哈爾(Hal),意識到船上的太空人打算關閉它的主機時,道出這段拒絕打開艙門命令的對白時,似乎也拉扯出人類在面對科技躍近時所帶來的必然矛盾:對工具的控制與抵抗。而當時間走入現在,人們每日藉由各種科技與數位中介維持生活運作的同時,科技早已在人類世界中佔據了極為強大的控制與溝通能力,哈爾近50年前的對白成為一句耐人反思的預言。
日前,第11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於松山菸廠展開,策展人王冠婷在策展論述中以這段經典對白開始進行本屆策展主題「硬主體」(In_SUBJECT)的思考。她認為工具與技術的運用,使人類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文明,但在工業革命之後,高速運作的科技與文明變革,也逐漸讓人類、科技、工具之間的關係變得可疑。在人類尚未於這樣的變革中為自身定位時,科技與技術便已往更遠處的未知範圍前進,它們的進化一方面提供了人類具有未來指向的創造性與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卻也是對人類價值與自由的壓制,數位科技不僅在生活中越來越普及,而且也愈來愈深刻地影響了日常生活的各種時刻。此次的策展概念,便是希望回頭思考「做為行動者的我們,可以有怎樣更有創造力的方式跟科技共存?」
Nonotak│白日夢 台北數位藝術節提供
林怡秀( 13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