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北京故宮裝裱類緙絲文物的 保護修復與複仿製實踐(下)

北京故宮裝裱類緙絲文物的 保護修復與複仿製實踐(下)

緙絲織造技法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增多、不斷發展,如: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篤門閂等。在織造操作時需要雙手與雙腳的緊密配合,雙手負責穿梭、打緯,雙腳負責踩踏兩根竹竿來分出奇陣列經線和偶數組經線,配合穿梭。
圖14-2 〈「綿」字掛屏〉保護修復過程:對文物分段回潮。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14-3 〈「綿」字掛屏〉保護修復過程:去除老化襯紙。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北京故宮裝裱類緙絲文物的 保護修復與複仿製實踐(下)
圖14-5 〈「綿」字掛屏〉保護修復過程:加固背面開裂。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圖14-6 〈「綿」字掛屏〉保護修復過程:整體托裱背襯紙。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詳細的保護修復過程如下(圖14):
1、薰蒸除蟲殺菌。使用環氧乙烷薰蒸可以有效清除文物及其附件上的蟲害及黴菌。
2、除塵:用文物級別吸塵器配合軟羊毛刷頭、棉簽、除塵材料等對文物正面除塵。分離文物緙絲部分和木板,避免蟲害進一步損傷文物。將已經脫落的部分樣品送到實驗室分析檢測。
3、去除背紙。將緙絲文物正面朝下放在純棉吸水紙上,上面放置一層gore-tex防水透氣纖維,再上一層潮濕的羊毛氈,羊毛氈上面覆蓋一層塑膠布,使水汽透過gore-tex對文物表面進行加濕,再用掌上型小型回潮設備配合竹簽,分段逐層去除老化背紙。每三小時,將覆蓋物掀起一部分(約1╱4),用竹片去除掀起部分的背紙。完成後再掀起下一個1╱4,去除背紙。在此期間,文物下方的吸水紙會因吸附文物表面的灰塵和汙漬而變為黃褐色,此時應及時更換吸水紙。
4、平整。將回潮過的緙絲文物上下襯墊吸水紙,頂部壓木板和重物持續一~二天,使之平整,同時達到再次清潔的作用。
5、背紙修補與加固。選用薄的絲絹和綿連紙托在一起作為文物的補紙,用顏料將補紙材料染成接近文物底色的豆綠色,上牆晾乾,二~三天後完全乾燥即可下牆備用;用刻刀將補紙裁成適合文物背面開裂部分的寬度,先用少量水汽給文物局部加濕,使之產生輕微膨脹,之前稍有收縮的開裂部位可以重新拼合到一起,再用漿糊將補條貼在文物背面開裂處,絲絹一面朝文物,最後用吸水紙局部壓平。按上述步驟操作將背面所有開裂和斷緙部位貼好補紙條。具體製作紙絹條依據的資料見【表一】、【表二】
【表一】、【表二】。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為保持文物長期平整穩定,位置8和其他較厚的部位還需要局部加濕,去除部分背紙,儘量降低厚度差距。將厚度超出平均值太多的部位背紙再去除一層,使之厚度與均值接近。
根據各種補配材料的厚度測量結果(【表一】、【表二】),最終選用帶襯紙的絲絹材質作為文物的補紙,最為接近文物本身的厚度。
6、托襯紙。把文物整體加濕,襯紙尺寸要大於文物每邊富餘10公分左右,上牆乾燥約4~5天。
7、嵌補。將托好襯紙的緙絲下牆修整,在正面進行補綴,將提前織好的與文物局部圖案一致的緙絲嵌補到文物正面。僅在正面露出補紙的部位全色。
8、托背紙。用顏料同時對五~六張宣紙進行染色,染好後在竹竿上晾乾備用。將緙絲文物正面朝下慢慢加濕後刷上漿糊,附上染好的背紙,用鬃刷掃平,排除氣泡。再覆一層未染色的背紙,將文物連背紙一起翻面晾乾。此時需要再次用噴壺適當加濕,待平整後將背面四邊2~3公分處刷上漿糊,貼上木板,待乾。
9、加木框。按原尺寸製作裝裱框,將文物裝裱入框。考慮到長期保存方案,建議改用帶有透明聚酯膜的相框存放文物,可防止文物與空氣中的灰塵接觸導致進一步的老化。
圖15 〈緙絲攢竹嵌玉石圍屏〉。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複仿製品製作
壽康宮原狀陳設的故198915號〈緙絲攢竹嵌玉石圍屏〉是陳設在壽康宮正殿寶座後的圍屏,分為三個部分,圍屏的緙絲部分(圖15)尺寸分別為:中屏風100公分寬×170公分高、左右屏風各30公分寬×153公分高。據史料記載:「壽康宮正殿紫檀鑲竹絲三屏風寶座(乾隆三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二十八日庫掌四德、五德來說太監胡世杰交紫檀鑲竹絲三屏風寶座一份,隨足踏、香几、繡褥,傳旨著在壽康宮安設,將現設屏風寶座撤下交本處收貯,欽此。於本日副催長安慶將屏風寶座一分持赴安訖。」(註3)這段記載說明紫檀攢竹緙絲嵌玉屏風寶座是乾隆皇帝專為崇慶皇太后八十壽誕而作,於乾隆三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安設於壽康宮正殿。緙絲海屋添壽圖案寓意長壽、安康。
由於常年陳設,受到環境的影響已經出現褪色、老化、髒汙及局部開裂的狀況,如果繼續在此環境中常年陳設,勢必會使文物的狀態進一步惡化,根據壽康宮原狀陳設的需要,選擇把文物中脆弱的緙絲部分拆卸,採取日常保養的形式加以清理保護後保存,用複仿製品替換原狀陳設的緙絲。
複仿製品的緙絲織造:緙絲織造技法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增多、不斷發展,如: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篤門閂等。在織造操作時需要雙手與雙腳的緊密配合,雙手負責穿梭、打緯,雙腳負責踩踏兩根竹竿來分出奇陣列經線和偶數組經線,配合穿梭。緙絲織造技藝易學難精,在正式緙織前需要繁複的準備工作,如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裝置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等,這些準備工作都做好之後才能開始正式緙織。緙絲的複仿製過程:首先,對文物原件進行整體掃描,按照1:1的比例進行尺寸和色彩調試,列印輸出與文物原件相同的影印版,作為緙絲文物複仿製的樣板。其次,對緙絲文物的織造工藝技術和風格、織機裝造、織物組織結構、經線及緯線規格、經緯密度、絲線顏色等加以分析解讀後,記錄存檔。其三,依以上兩點為據與專業緙絲織造人員討論研究,對原有織機進行裝造,反覆多次試織小樣,達到與原文物最為近似的織造樣品。最後,再進行正式織造、複仿製件。整個過程漫長、繁複,需要修復人員與織造人員反覆研究,針對織造原材料的定制、織造工具的選擇、各種絲線顏色的定染等多次試織與修改,才能達到與文物近似的樣品。僅一個5×6公分的圖案就要試織20餘件小樣,從中挑選與文物最為近似的樣品定稿,期間還要用各種方法做舊,已達到與文物整體統一的目的。
圖16 〈緙絲攢竹嵌玉石圍屏〉原件局部(左)與仿品局部(右)。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由於此件文物是緙繪結合,在仿製緙織部分的基礎上還要加入繪畫。緙絲加繪,是清代宮廷緙絲藝術較為典型的特點之一,把緙絲含蓄的高貴和書畫雅逸的精緻完美結合,多以平面展示為主,側重於體現平面裝飾功能。此件屏風繪畫描摹部分由摹畫工作室的人員進行,主要分為材料加工與繪製試驗,繪製和調整三部分完成(圖16)。一是材料加工與繪製試驗。因在日常工作中鮮見於緙絲繪畫類型文物的複製案例,所以對於繪畫技法和材料的可操作性是無法正常預期的,需要在複製前期對於材料和技法進行嘗試性實踐。緙絲不同於紙張,其質地較為柔軟,絲線也遠粗於紙纖維,加之經緯交織,表面凹凸不平,這給繪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障礙。為解決硬化的目的,採用了托禙紙(裝裱技藝的環節)的方法。凹凸不平的問題,則通過對原件的研究及砑畫工藝(裝裱技藝的環節)的借鑑,採用輕砑的方法,即在不破壞絲線纖維結構的基礎上採取砑石輕砑,縮小凹凸平面差,使之更近似於紙絹的平面效果。根據絹本的繪製經驗,真絲往往帶有油狀分泌物,此類分泌物會影響上墨的效果,所以繪製之前刷一遍清水,已達到「洗油」的目的。解決諸問題後,即用小樣嘗試繪製局部細節,體會與絹本和紙本繪畫的諸多不同,不斷總結和記錄繪製的新方法。二是繪製。繪製是緙絲繪畫複製工作最關鍵的部分,此件文物的繪畫部分採用勾勒並淺染的傳統技法繪製而成,複製效果則遵循「製新如舊」的原則。所以用墨部分均採用墨中加舊色(赭石等)的方法,以降低墨色的「黑度」。針對緙絲材料無法拷貝線稿等特殊性,採用了更具難度的對臨的複製方法。其表面的凹凸感,致使勾線的過程無法一次性完成,遂多用複勾的方法,以達到原件線條飽滿的藝術效果。染,是傳統繪畫中重要的繪畫方法,多用於部分局部繪畫的統一性的處理,原件緙絲繪畫的局部色塊,因歲月及環境的影響所產生顏色的微妙變化,可能是緙絲工藝複製過程中不能完全把握到位的,所以在這裡便通過染的技法微調。繪製過程基本採用勾、皴、點、染相結合的技法,具體則根據材料的特殊性採用不同的方法。三是調整。調整是將整體畫面輕刷一遍清水,一則幫助顏色和墨的顆粒進透絲線纖維,使材料之間能夠達到深度的結合,提高畫面的穩定性;二則達到溫潤的畫面效果,使畫面的效果更趨於和諧統一的飽和狀態;三則趁濕更易於局部及整體的調整,調整工作反覆更換視角,爭取解決更多材料加工與繪製試驗的問題,使之更具有原件的風采。
結語
在裝裱類緙絲文物保護修復的工作實踐中認識到,此類文物因其原材料的特點和製作工藝的特殊性,容易產生蟲害和緙口處的斷裂損傷,尤其是緙口處的斷裂這些問題幾乎存在於每一件裝裱類緙絲文物。為了探究針對裝裱類緙絲文物更加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方法,需對每一件待修文物工藝技法及原材料加以分析、解讀該件文物的文化內涵、剖析病害的原因和解決病害的方式方法等,不可急於操作。保護人員只有對文物特徵、製作工藝、承載歷史資訊和文化內涵等資訊有了充分的認識,才能提出針對性地保護修復方案,選擇適合的保護方法和保護修復材料實施修復,如同醫生為病人診斷和治療的過程。常見病害與保護處理有如下幾種:對於髒汙類病害的緙絲文物一般採用物理除塵方法,對表面顆粒性汙染物加以清理,其他汙跡選擇適合的清洗用水及試劑進行濕洗;對於蟲害較為嚴重的緙絲文物,要根據蟲害類型選擇相應的除蟲方式,比較常用的除蟲方法有氮氣除蟲、冷凍除蟲、硫醯氟薰蒸除蟲等;對於黴菌及黴斑等微生物病害需要根據黴菌類型的檢測結果來選擇乾洗溶劑,一般選用乙醇局部擦拭(在乾洗前局部點試,確定沒有出現褪色等現象後使用該方法);對於緙口開裂或大面積破損的狀況,裝裱類緙絲文物一般依照文物原有裝裱工藝,在所有緙口處先托裱一層背襯紙加固後,再進行整體托裱;裝裱類緙絲文物的破損一般以經緯線缺失類型為主,需要按照破損處的紋樣、顏色、工藝種類復織,依照破損處的形狀嵌補。
另外,裝裱類緙絲文物在完成保護修復後需要儲存在恆溫恆濕的環境裡,溫度恆定在20℃~25℃之間,濕度恆定在50%RH~55%RH之間,避光存儲。文物在展覽時需要有恆溫恆濕的展陳環境,避免紫外線及強光直射,展陳燈光使用冷光源,照度控制在50lux。文物的運輸儘量採用平放的方式,並在運輸途中保持溫度和濕度不會有過大的變化,以避免熱脹冷縮致使緙絲文物損傷。
註釋:
註1:《宋本玉篇》,北京:中國書店,1983,頁494。
註2:宋代莊季裕《雞肋篇》。註3:《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34冊。
相關報導北京故宮裝裱類緙絲文物的 保護修復與複仿製實踐(上)
圖14-1 〈「綿」字掛屏〉保護修復過程:由上到下除塵。圖∣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史寧昌、陳楊、巨建偉、李鹿(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