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裝飾精品:來自英國莊園的瓷器瓶組」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裝飾精品:來自英國莊園的瓷器瓶組」

圖2 約1804~1807年,伍斯特郡巴爾─弗萊特─巴爾(Barr,Flight and Barr)工廠生產〈…
圖2 約1804~1807年,伍斯特郡巴爾─弗萊特─巴爾(Barr,Flight and Barr)工廠生產〈五件式煙囪壁爐飾品〉,來自諾福克郡布利克林莊園(Blickling Hall,Norfolk)。©National Trust。攝影╱Robert Morris。
作為裝飾用途的瓷器瓶組
所謂「裝飾精品(Garnitures)」,乃是指經過專門設計、僅作為純粹裝飾廳室,而不會實際使用的瓷器瓶組,這尤其在西方居家裡最為常見。這類器物的組合數量經常是以三、五、七、九的奇數呈現,以便保持對稱特色(圖2)。它們時常被擺放在櫥櫃、壁爐和走道門廊上方,用來突顯屋主的富裕程度和審美品味。從17世紀之始,此類瓷器瓶組便與室內裝潢、全球貿易和製瓷工業產生緊密關係。在歐洲,最早作為裝飾之用的瓷器瓶組,大約出現於1640年代,是一套錯置組合的中國外銷青花瓷。稍後在荷蘭、法國和日本的製陶業者和英國工匠,也因應市場所需而開始製作同類器物。這股特殊的居家飾品風潮,遂席捲歐洲各社會階層的日常生活,成為備受關注的藝文現象。
早期飾品:從組合到套件
大約從1640年代起,歐洲地區的貴族與富豪族群,便開始重視成套的瓷器瓶組裝飾。然而這些器物大多是從中國外銷出口的零星單品,因此使用者需要大費周章地徵集收藏並加以組合。在法國地區,現在已知至少在1680年代之前,社會上便出現「煙囪壁爐飾品(garnitures de cheminée)」的詞彙來指稱這類瓷器瓶組,也就是以五、七、九件為一組的瓷器套件,用來裝飾在煙囪壁爐之上,可見其熱門的流行程度。到了1657年之後,中國外銷瓷因內戰頻繁而趨於衰落,荷蘭的製瓷重鎮台夫特(Delft)便取而代之,開始製造成套設計的瓷器瓶組,以滿足歐洲市場上的顧客需求。等到1680年代中國外銷瓷再次興盛之後,從中國出口的器皿當中,便出現大量的高瓶和杯器種類,這些都是為了要符合歐洲買家所需,使之得以隨意組合瓷器數量,並作為居家裝飾之用。
圖3 約1690~1695年,江西景德鎮〈中國外銷瓷煙囪壁爐飾品一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London。
展品中有組五件式的「煙囪壁爐飾品」(圖3),該套作品製作於約1690至1695年間的江西景德鎮,是典型的中國外銷青花瓷。此類包含蓋罐和高瓶的瓷器組合(平均高度約46.5公分),經常被歐洲人士放置於居家壁爐之上作為裝飾用途。與此相似形制風格的瓷器瓶組,歐洲最早的記錄出現於1701年。當時是擺放在丹麥哥本哈根羅森堡(Rosenborg Castle)的奇珍異寶室(kunstkammer)當中。另外,根據現存文獻可知,在1703年時約有137件的這類瓷器,透過東印度公司的某家私人航運,計畫從Amoy(廈門)運往歐洲銷售,由此可以想見有著一定的市場需求。而本組器物上的圖飾雖然繁複,但顯清麗,不只有象徵吉祥寓意的水仙和菊花等植物圖樣,也有仕女人物,傳遞出濃厚的東方情懷和雅士品味。
不同器物形制的擺飾
如前所述,自1640年代起,歐洲人士便開始從中國外銷瓷中,徵集單件器物組成瓷器瓶組,以便滿足室內裝潢之需。在當時市場上這些可供選擇的物件裡,曾出現過多種不同類型的作品,包括罐、杯、壺、碗和人物等,都陸續被人們陳列於歐式廳室當中。這些在17世紀早期,首次進入歐洲人眼中的新奇造型器物,都讓他們充滿好奇心,逐漸對其產生興趣。在荷蘭,起初此類作為裝飾之用的瓷器瓶組,多是放置於大型櫥櫃之上,而且以五件數量為基本組合,其中包括瓷碗之類的作品。在1650年代的法國,則多是將之擺置於一組烏木飾板的櫥櫃上。後來當中國外銷瓷商務陷入低潮時,荷蘭、法國和日本的製瓷工坊,遂紛紛仿製同類器物形制;甚至連英國的銀器工廠,也出現類似的成套瓶組,以回應市場的強烈需求。
圖4 約1670~1680年,倫敦工廠生產〈五件式銀器蓋罐櫥櫃飾品〉,來自肯特郡諾爾莊園(Knole,Kent)私人收藏借展。攝影╱林逸欣。
此區展出的一組五件式銀器蓋罐(圖4),製作於1670至1680年英格蘭王政復辟時期(Restoration,1660~1688)。當時中國正值改朝換代之際,外銷瓷器的商務活動不如以往熱絡,於是英人便將對陶瓷品的興趣轉往銀器部分,透過英籍工匠的熟練技巧,打造出不少精製佳作。這類銀罐的造型原模仿自中國陶瓷的薑罐形制,藉此似乎可以理解西方顧客對於遠東器物外觀的興趣與偏好。但是,若仔細觀察銀罐上的裝飾圖案,則會發現其紋飾仍是屬古典歐洲設計,而非一般所見的「中國風(chinoiserie)」。本組銀罐原放置於一組兩件式的烏木飾板櫥櫃上,黝黑深沉的家具,搭配上閃亮光澤的銀罐,確實替居家裝潢增添不少風采。
櫥櫃、壁爐和門道上的飾物
在1680至1780年的百年間,作為裝飾之用的瓷器瓶組中,最基本的原型器物乃蓋罐和高瓶。它們經常被擺放在壁爐、煙囪台、櫥櫃,或是走道門廊之上。這種居家裝潢的設計風潮,可說是遍布英國和歐洲。但是對於某些英國上層階級來說,似乎比較偏好擺放同類的古董飾品、而非當代新作。例如在1690年時,英國的政治人物與貴冑約翰.赫維(John Hervey,1665~1751),曾購買一組「古董高瓶瓷器」,用來裝飾他位於薩福克郡(Suffolk)依廓斯莊園(Ickworth)中的廳室。在英格蘭地區,時常收藏中國陶瓷和日本陶瓷,並成套組合地放置於日本漆櫃上,展現屋主的異國情調和東方趣味。這種遠東飾品的特殊陳列方式,在當時的數十年間未曾改變,至今尚存留不少的版畫作品,可在圖中發現此類陳設模式。而這也讓後世得以按圖索驥,重新復原舊觀。
圖5 約1700~1720年,日本肥前有田窯〈五件式伊萬里風格瓷器瓶組飾品〉,來自柴郡鄧納姆.梅西莊園(Dunham Massey,Cheshire)。©National Trust。攝影╱Robert Morris。
來自英國鄧納姆.梅西莊園(Dunham Massey)的一組五件式瓷器瓶組(圖5),屬於1700至1720年間製造的日本伊萬里瓷(Imari)。伊萬里座落於伊萬里灣旁、又被松浦半島環繞,是難得的天然良港;加上自17世紀開始以燒製器皿出名,種種條件都讓伊萬里成為日本與外國交流的陶瓷貿易重鎮。此組瓷瓶大小高低有序,平均高度約51公分,極適合擺置於壁爐之上。其外觀以紅、藍、白、金等色彩為主,搭配日本獨有的裝飾圖紋,設計多樣而富有變化。本套藏品原是由莊園主人喬治.布斯(George Booth,1675~1758)所購得,他亦是第二世沃靈頓伯爵(Earl of Warrington),後來在1702年迎娶某位東印度公司的成功商賈之女為妻。或許因為這層關係,才讓他有機會多次購藏此類來自遠東的成套瓷器瓶組。
飾品零售
大約在17世紀晚期,許多與東印度公司有往來聯繫的英國商賈業者,紛紛在其自家店面的家具或是煙囪壁爐台上,擺上幾套裝飾用的瓷器瓶組,藉以展現自身的獨到品味吸引顧客登門。作為領導流行的先鋒者,這些批發零售商們莫不引導消費者,說服並教育他們認識何謂新興時尚潮流。同時間,商人們也把這些原本的瓷器瓶組,重新加裝金屬框架或額外裝飾,以符合當時的美學風格標準。另外,因為當時大型鏡面的普及化,許多人得以購買大型鏡面並放置於壁爐之上。因此金碧輝煌的瓷器瓶組,加上背景大幅鏡面的折射效果,都讓使用者的廳室屋舍更顯明亮大氣,充滿著富麗堂皇的氛圍。現在無論在英國或是歐洲等地的皇家宮廷和貴族莊園裡,還可經常見到此類的擺飾陳設和裝潢風貌。
圖6 約1762~1764年,倫敦切爾西(Chelsea)工廠生產〈帶蓋香薰瓶〉,來自沃里克郡奧布頓莊園(Upton House, Warwickshire)。©National Trust。攝影╱Robert Morris。
在英國,裝飾用途瓷器瓶組中最出名者,應該就是展場內的一套七件式「香薰瓶(potpourri vases)」(圖6)。這套作品是由英國切爾西(Chelsea)陶瓷工廠製作完成,年代約於1762至1764年間。其整體造型採用彼時流行於歐洲藝壇的洛可可(Rococo)風格,色彩鮮麗構圖繁複,極盡展現榮華富貴之感。尤其是器物表面上的神話主題圖畫,多模仿自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1703~1770)的繪畫手法。整組設計巧思,處處顯示當時英國社會對於法國品味的嚮往追求。後來這組瓷器在1920年代由商場大亨馬庫斯.塞謬爾(Marcus Samuels,1853~1927)購買獲得;他是跨國公司「殼牌石油(Shell Oil)」的創辦人,之後亦受封為上層貴族之一。
為瓶痴狂
1770年,英國最著名的製瓷業者喬賽亞.韋奇伍德(Josiah Wedgwood,1730~1795),曾寫信給他的工作夥伴湯瑪斯.班特利(Thomas Bentley,1731~1780),提到某位盎格魯─愛爾蘭籍的貴族,因為不斷地想要得到瓷瓶,正遭逢「為瓶痴狂(Vase madness)」的心病荼毒。後來韋奇伍德獲得英國王家貴族的大批訂單。透過王室名流的宣傳推薦,韋奇伍德的製陶事業快速展開,成為英國陶瓷品味的領導者。從他工廠所出產的作品中,便有許多系列是專門作為裝飾之用的瓷器瓶組。另外,由於鑑藏家的個人美學影響,也出現了古今種類相異的成套擺放飾品,讓此種作品類目開始呈現多元風貌。但總的來說,其整體的對稱數量和適宜的風格搭配,仍是不變的陳設規律和裝飾條件。
圖7 約1767~1769年,斯塔福德郡韋奇伍德(Wedgwood)工廠生產〈三件式帶蓋象牙白瓷瓶〉,來自德文郡索爾全姆莊園(Saltram,Devon)。©National Trust。攝影╱Robert Morris。
展場中最後兩套的瓷器瓶組,都是來自韋奇伍德的製瓷工廠。一組是製作於約1767至1769年間的象牙白瓷(圖7),而另一組則是完成於約1770至1780年間的仿古希臘瓶(圖8)。前者是韋奇伍德稍早所研發出來的新品種,無論在外觀造型、色澤顏料或是紋飾設計,都是當時業界的創新之舉,深受英國皇室貴族的喜愛而紛紛下單訂購。而後者則是由韋奇伍德和班特利所共同設計,並在數年間製作出上百件的同類產品。由於是一系列的零售單品,因此顧客能依其所需而隨意組合數量,又能保持整體風格的一致性,符合他們對於古典藝術的追求喜好。從遠東外銷瓷、歐洲美學,再到英國本土的銀器和製瓷業,這些作為裝飾用途的瓷器瓶組,可說是見證了近代東西工藝交流史,而留下動人的發展篇章。
圖8 約1770~1780年,斯塔福德郡韋奇伍德與班特利(Wedgwood and Bentley)工廠生產〈三件式仿古希臘瓷瓶〉,來自德文郡索爾全姆莊園(Saltram,Devon)。©National Trust。攝影╱Robert Morris。
裝飾精品:來自英國莊園的瓷器瓶組
地點: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4/30
圖1 展廳入口。攝影╱林逸欣。
即日起至4月30日止,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正舉辦「裝飾精品:來自英國莊園的瓷器瓶組(Garnitures:Vase Sets from National Trust Houses)」展覽(圖1),藉以說明此類飾品的形制功能和使用脈絡。這次陳列的作品,大多來自由國家名勝古蹟信託(National Trust)所管轄的13處英國莊園。這些平時被祕藏在鄉郊宅邸的稀物珍品,今日難得現身世人面前,值得把握機會仔細觀賞。此外,策展人帕翠夏.弗格森(Patricia F. Ferguson)同時出版展覽圖錄,詳細介紹展品的基本訊息和收藏歷史。在3月17日時館方亦會舉行國際研討會,邀請英國和歐洲的專家學者,一同探討以裝飾為主要功能的瓷器瓶組之藝術內涵和文化意義。
林逸欣( 7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