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張徐展 Si So Mi–愛欲與生死的馬戲

張徐展 Si So Mi–愛欲與生死的馬戲

那個風乾、壓扁的狀態很像動物的魂身,以紙糊就是一種替身的狀態,它沒有生命,但又意識到自己,面對眼前的鏡子,充滿…
那個風乾、壓扁的狀態很像動物的魂身,以紙糊就是一種替身的狀態,它沒有生命,但又意識到自己,面對眼前的鏡子,充滿無能為力的問號,保留一種尷尬的狀態。—張徐展
「那是與死亡擦身的記憶。」母親將捕捉到的老鼠扔進水籠之中,凝視著逃脫生命消逝前的小生物,前腳快速滑動游泳般的逃生姿態,是浸在死亡前緣,道德難解的萌味。另一更貼近當下面對死亡的經驗,是工作室周邊不時會出沒被碾壓過的老鼠屍體,扁化的殘骸如同電玩遊戲被打掛、卻未登出的角色,沒有重量又存在的尷尬狀態。這些攸關死亡的軼事,成為張徐展自2015年個展「自卑的蝙蝠」後,睽違兩年再次於就在藝術空間發表個展「Si So Mi」的創作引言。展間邊角幽微的燈光下,置放著擬真紙糊的老鼠扁身,無辜精靈般的雙瞳,透過鏡面凝視著肉身早已幻異的自己,一種亡後回望現世的熟悉與疏離,透過張徐展創作手勢的轉化,詭譎、幽默與靈巧,卻也有著參透生命異妙的老成之感。
張徐展 Si So Mi–愛欲與生死的馬戲
此次個展藝術家發表「紙人展與新興糊紙店系列」的第四件作品「靈靈肆《Si So Mi》」,他將鼠隻們溺水經驗、被輾壓的軀體,或是設想老鼠即將死亡的各種瀕死情境的回眸與表情,在一首常被台灣喪葬西樂隊取用來演奏哀樂的德國民謠〈Ach wie ist’s möglich dann〉(歌曲旋律「Si So Mi」的起音,後也成為喪葬西樂隊的代稱)時間軸裡,編織出殘破鼠群樂隊吹奏與舞蹈,拉扯如彩帶般的內臟等畫面的歌舞劇動畫,歌曲旋律原先的浪漫悠揚,與文化變異後的死亡幽微疊合,愛欲與生死的疊影也折射出此單頻影像的基底韻味。張徐展作品至今持續聚焦個人生活經驗與家傳紙紮產業的興衰,由於過去面對死亡,即便頻繁卻多以商業與服務的姿態,可適度拉開一點距離,但當真實面對親人的離世,他才驚覺意識到死亡的輪廓,此次作品他試圖去構築對於死亡象徵意義的思索,更企圖擴延談論物質存在與消散的通則。
鏡像的使用也是其作品一項重要脈絡,除復刻童年協助家中製作靈厝幫忙黏鏡面時,「不斷地看到自己與別人的樣子」是他對這個傳統手工業的註解。也成為影像作品中內置的通道,通往彼方的洞口,老鼠的凝視不僅是悲劇的敘事,更是鋪陳出一種生存狀態的皺褶。訪談散場後的閒聊,藝術家提到某日在小吃店吃著滷肉飯,店家電視撥放著豬哥亮的「萬秀豬王」,綜藝大哥生前的影像幽魂,不斷在電視頻道傳播的通道中重生,「真正活著大概就是這樣」。他的影像夾雜馬戲般的歡愉與憂傷,他坦言他的美學來自狂歡後瞬間結束的那一刻,「是高潮也是墜落」。精準拿捏幽默戲謔的尺度,並帶出惆悵與孤獨,反覆刻畫死亡與失落的情境,他以識別度極高的高音回應著:「極度悲觀就會樂觀了。」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