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以「入戲」的心態評價奧斯卡得獎名單嗎?

你以「入戲」的心態評價奧斯卡得獎名單嗎?

初春,緊接在每年三大影展中第一波柏林影展競賽與觀摩放映之後,就是代表美國好萊塢、英美語系製片工業、各國電影界以…
初春,緊接在每年三大影展中第一波柏林影展競賽與觀摩放映之後,就是代表美國好萊塢、英美語系製片工業、各國電影界以代表隊姿態參與的趕集,宛若美國在世界版圖上特有的美國性與世界情懷的兩大陣營接壤,威廉波特少棒賽美國組和世界組般幻化的電影競賽列車,造成世界影人與電影藝術愛好者愛恨交加的情仇,美國電影的巨大工業與細膩分工,即使我們試圖淡化美國電影在全球近半壟斷的姿態,都無法否認它是電影工作者在世界頂尖競賽的重要拼圖。
我們就先從今次和過往一世紀來這獎項銘刻的冰冷史料簡單對話一下吧!
《水底情深》應是第一部同時拿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但若論威尼斯影展的「首獎」,在二戰之後的頭三屆(1946-1948),《哈姆雷特》便曾在1948年拿下威尼斯影展首獎與奧斯卡最佳影片。不過,《哈姆雷特》那一屆還不是金獅獎(Leone d'oro),叫「威尼斯國際大獎」(Gran Premio Internazionale di Venezia),1949年才正式訂為金獅獎,因此,《水底情深》依然仍是首部「金獅獎奧斯卡」的締造者。上一部最接近獲得這個殊榮者,正是2005年李安的《斷背山》,先拿下了金獅獎,並進而在奧斯卡得到最佳導演,而最佳影片最後給了《衝擊效應》,緣慳一面。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劇照。(美商20世紀福斯影片提供)
以電影工業的競爭環境和全球影展版圖的多元發展來看,在現今奪下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影片,更有其難度。況且,它並不似坎城金棕櫚獎有著與奧斯卡評審團較為接近的口味,過往獲得金棕櫚獎的英美語系電影,24部當中有半數能進入最後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入圍圈。(註)
另一個較為令人側目的,則是《水底情深》是14年來再度由「最佳藝術指導獎」(Best Production Design)的作品直取「最佳影片」,上一部已經要回推到《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簡稱《魔戒3》),事實上從千禧年以降,也只有三部如此。另外,分析被歸類為的「技術獎項群」之中,最佳影片和剪輯、配樂得獎者和入圍名單有著較高的重疊性。關於這冰冷的奧斯卡得獎史的梳理,需要帶有溫度強調的,則是奧斯卡最剛開始的首獎並不叫「最佳影片」(Best Picture),而是「最佳作品獎」(Best Production)(1928-1929),而在那個只有黑白映像銀幕的年代,這也是至為重要的技術獎項,從1937到1966年為止,奧斯卡每年均提名至少十部的「最佳藝術指導獎」用以表彰優秀的美術、布景、道具設計團隊(另兩個古典技術型獎項攝影與服裝亦如此辦理),直到1967年彩色電影時代全面被確立,才更改為每年五部入圍者至今。
誠然,電影的藝術性推進至今,一部作品的特出之處可以集結重點嶄露於文本、表演、運鏡、剪輯、配樂、視覺特效、音效、服裝造型等的表現,但《水底情深》這個文本則是螁化於1954年拍得不怎麼出色、甚至被視為戰後初期B級片的怪物電影《黑湖妖潭》(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格外具備其反芻電影史再造新意的討論位置。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劇照。(美商20世紀福斯影片提供)
作為全球電影工業在奇幻/科幻類型灘頭堡,美國電影長年在資本堆疊的優勢下,自然更為動見觀瞻,我們總以為,少說應該也有好幾部最佳影片是奇幻片了吧?那我們不妨再翻開冰冷的得獎史,不,《水底情深》竟也才是繼《魔戒3》之後,史上第二部在奧斯卡掄元的奇幻/科幻片,而這在奇幻類型影迷的奇蹟感,更非半部作品跨在「類史詩片」,半部跨在ACG整合市場的大眾威力,更可見它的罕見與難得。
細數那些被影史列為經典的奇幻作品,從《2001太空漫遊》、《浩劫餘生》系列(1968年第一版的《決戰猩球》)、《發條橘子》、《星際大戰》系列、《星艦迷航記》系列、《E.T.外星人》、《銀翼殺手》、《回到未來》系列、《異形》系列、《ID4》、《駭客任務》系列、《鬥陣俱樂部》不計勝數的20世紀奇幻經典,數到21世紀的《關鍵報告》、《全面啟動》、《阿凡達》、《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啟動原始碼》、《雲圖》、《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雲端情人》、《星際效應》、《地心引力》、《瘋狂麥斯:憤怒道》、《絕地救援》、《異星入境》,那些曾帶給科幻/奇幻影迷津津樂道的電影全都鎩羽而歸,大家習以為常奇幻片在奧斯卡敗給史詩電影,輸給冒險電影、史實改編、驚悚片、政治電影、心靈勵志、傳統戲劇,而也少問為什麼。漸漸,這些電影更多時候在影迷觀感裡「認份」地接受科幻奇幻電影等於娛樂片、爽片、B級片、邪典(cult),直至近十年,好萊塢幾乎全面淹沒在一片大而無當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中,彷彿這樣類型的電影至此不再具備高度,不再擁有與之併肩抗衡的藝術價值。
即使近年最佳電影中,有著較高奇幻內涵的《鳥人》,終究是要以後設的角度告訴你,魔幻的失落,戲外過氣的英雄,告訴觀眾更多電影的戲法和現實作夢的不可能。如果我們要以奧斯卡最佳電影來詮釋電影,它幾乎就是一部奇幻無法在美國正典史「入流」的電影史。
說到向奇幻致敬,不得不稍微提一下曾在多年前毀譽參半的《超級8》,它是以當代電影技術,試著回歸那個嚮往製作出科幻片,但現在看來如此像B級片般的土炮電影(或許就像台灣一般大眾看待飛碟學會和眭澔平的信念),它沒有《鳥人》那般冰雪聰明地看透世事,卻也和它有如對偶之作。當《水底情深》的魚人怪比劃著「egg」的手語,不也仿若為前一年實為科幻影迷心中最佳好萊塢作品《異星入境》的七足外星生物溝通方式,有著沆瀣一氣的平反之舉?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劇照。(美商20世紀福斯影片提供)
相隔63年的舊科幻新童話,《水底情深》客觀上就「劇本」而言,自然在敘事風潮後設無比的當代,可以顯得善惡分明、童貞而幼稚。然而,我們再回顧近半個世紀好萊塢童話重鎮、以迪士尼為首的大眾奇幻工業集團,每下愈況的童話墮落史,《水底情深》的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卻也有著超出系出奇幻文化首席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絕美表現,它像一般童話說書者在開頭與結尾都告訴你「我要說一個童話故事」,在你明知道它是俗套無比的童話劇情設計,依然陷入童話的魔法。在戲外,沒人強求童話得信以為真,它只是再靠著電影總合的感官技術,讓觀眾再次掉入一個世紀以前梅里耶(Georges Méliès)的電影魔術。
而那個年代的世界局勢,奧斯卡自然沒有立場在第一屆(1927)就給予科幻電影祖師爺的德國片《大都會》,任何一丁點評價,這也正是時代和區域政治隔離的遺憾與缺陷。
我們自然也在《意外》中感受到美國味十足的公義、私刑正義、無正無邪、亦正亦邪的多面困境,細細體會到公共和內心道德兩難的複雜性,它讓人們在散戲之後,重新回到我們現實之中「入戲」,以致於甚有共鳴的觀眾,在關注小金人獎落誰家的同時,從勝負去計較劇本與現實社會的真實性。入戲於此,也自然忽略了憤怒的受害者自助正義之手,丟向警察局六顆汽油彈、劇情告訴我們「這就是美國」,這就是美國當代會選出會反應「學校教師應配槍自重」的川普時代,它太真實了,真實到人們被如此真實的劇本重新入戲,相信汽油彈炸到腳邊才有所知覺的政治不正確警員,相信如此對立的兩方是會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聯手出擊的荒誕本事,這種「重新入戲」,自然也是《意外》難能可貴的劇情魔力。只不過,它與《逃出絕命鎮》一內一外呈現了到底是要用「重新入戲」的荒謬劇,還是要用「黑色喜劇」呈現不正確,一來一往,皆是諷刺,而最佳原著劇本獎落何處,自是美國影藝學院會員的價值選擇結果,它也體現了一貫的「美國性」。
日本電影學院獎(日本金像獎)最佳影片去年度的《正宗哥吉拉》正也是這種電影史的奇幻力量回歸,重新詮釋了日本性,透過經典怪物折射電影製作團隊心目中的當代人性反省。
澎湃的歷史資訊和世界史的堆疊,讓我們變得世故無比,看穿童話,習以解構老哏的文本,觀眾變得更聰明了。沒有人還在電影裡喜歡正面說教的敘事,但是,你可還相信當代電影工作者,仍天真試著以作品重回如同《雨果的冒險》,梅里耶那個年代的電影夢嗎?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劇照。(美商20世紀福斯影片提供)
註 歷來曾獲金棕櫚獎的英美語系電影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者,計有《馬蒂》(Marty,又譯為《君子好逑》,亦為唯一一部「金棕櫚奧斯卡」締造者,1955)、《四海一家》(Friendly Persuasion,1956)、《外科醫師》(Mash,1970)、《竊聽奇謀》(The Conversation,1974)、《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1979)、《失蹤》(Missing,1982)、《教會》(The Mission,1986)、《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1994)、《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1996)、《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2011),共計12部。並且另有2012年漢內克(Michael Haneke)執導的《愛慕》(Amour)成為非英美語系電影但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史上少數例外入圍的九部外語片之一)。
吳牧青( 111篇 )

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