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堅硬而柔軟 康木祥的藝術生路

堅硬而柔軟 康木祥的藝術生路

即使有少數例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創作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從來都不是一條輕鬆簡單的路。一旦缺乏追求改變、積極…
即使有少數例外,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創作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從來都不是一條輕鬆簡單的路。一旦缺乏追求改變、積極前進的勇氣,讓自己從心態到創作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得重生,往往就會喪失了感動人心的可能,甚至淪為只剩下以藝術為糖衣的外表,內裡其實空空如也,既蒼白又無力。
康木祥受邀於柏林波茨坦廣場展出「廢墟重生」再生鋼纜系列個展,展期為7月27至8月20,接連在8月至11月將於瑞士蒙特勒雕塑雙年展以及德國迪爾霍普茲展出。圖|康木祥工作室
康木祥,正是一個勇於離開舒適圈、不斷挑戰自我的代表。雖然毫無學院背景,他卻透過長年與自然最直接且深刻的互動,展現出不畏艱難、勇於嘗試的過人魄力,讓自己的創作成功站上國際舞台,開闢出一條堅毅而柔軟的藝術生路(Path)。生長在座落於山海之間的苗栗通宵鎮上,那個年代跟許多家庭類似,康木祥家中父老兄長都從事神佛雕像製作,也因此他從13歲開始就跟著拿起雕刻刀,投入這個行業之中。他不諱言地說,生來有著強烈叛逆與好戰性格的自己,總是想著如何能夠與眾不同。所以曾經一度跑去當汽車修復的技工,也就是閩南語俗稱的「黑手」,以為這樣就能脫離家庭的影響,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
龜山光陰.體悟自然
然而,或許是忘情不了不同木頭的清香氣味、木屑隨著刻刀在全身上下飛濺的情景,康木祥在25歲那年來到三義,此處非但景致優美,而且緊鄰大雪山、阿里山、竹山等地,木材取得相對容易,所以木雕藝術發展甚早,至今已是台灣木雕藝術的代名詞,在國際上更享有相當的知名度。彼時置身於這個歷久悠久,且競爭十分激烈的環境中,康木祥仗著眼精刀快的純熟功夫,從面對自然四時、歲月流轉的變化,到不斷思索形象與媒材之間的關係,發展出包括讚揚母子親情、記錄台灣島民樣貌等多個系列作品,很快就獲得了各界的肯定,奠定他在台灣木雕藝術界的地位。
回首過往作品,康木祥清楚知道自己在造型上不自覺當中受到西方雕塑藝術的影響,如何跳脫既有的創作框架,也成為他不斷質疑與思索的課題。接受政府機關委託,康木祥於2002年踏上了宜蘭外海的蕞爾小島──龜山島。在這個沒水沒電,基本生活條件極端匱乏的無人島上將近一年的時間,康木祥所能做的就是回歸到生命最為初始的本質探索。白天,他面對數量龐大的漂流木,發想任何可能的創作樣貌、去探勘島上的活火山與溫泉;天氣好的夜裡則躺臥在草地上觀星目斗,又或者沐著月色,欣賞鯨豚跳在海面上跳躍舞動的情景……在龜山島這段時間,就像是武俠小說裡頭描寫高手閉關修練的情節,讓康木祥深切地體悟到,縱然過程充滿苦痛,大自然的脈動運行卻無所不在,隨時隨地都在孕育新的生命,這也成為他此後創作的思想核心所在。回到三義後,他自知不能滿足於現狀,開始大費周章地規畫起工作室,作為與國際連結的基地。接下來多年的時間,他遊走於各國展出、演講,希望能夠透過自身的創作經驗分享,來喚起世人對於自然生態的關心。
以鋼換木,脫胎重生
民國101年1月1日,對康木祥而言是個深具紀念意義的日子。他選擇在這一天進駐台北101大樓,展現了以此為另一個起點,好讓自己看得更廣,走得更遠的堅定決心。有一回,時任101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林鴻明,向他詢問有無可能將大樓汰除的電梯鋼索再次運用,也促使了此後康木祥嶄新的藝術面貌。在體力與意志都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情況下,從除油去污到竭盡心力地去烤、去剪、去編,去形塑出那外人所難以想像的彎折,康木祥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高3多米、重達3噸的《無限生命》一作,矗立於101大樓前的廣場上,讓世人理解唯有經過難以想像的苦痛,美才得以從中誕生。自此,也開啟了康木祥以鋼換木,脫胎重生的創作脈絡。
康木祥首件再生鋼纜作品《無限生命》.366×320×280 cm。台北101大樓前公共藝術為新文化地標。圖|康木祥工作室
2015年夏天,適逢德國卡爾斯魯爾市建城300周年,康木祥代表台灣,帶著《台灣如意──無限生命》一作來到了位於德國卡爾斯魯爾市(Karlsruhe),成為以推動科技、新媒體藝術發展,探討科技對當代藝術之影響為目標與宗旨的新媒體藝術中心ZKM(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前的顯著地標,獲得當地媒體與民眾的一致好評。ZKM總經理克里斯蒂安娜.瑞德爾(Christiane Riedel)博士也表示,從古典時代發展到二十世紀為止,雕塑藝術從形象的模仿到抽象極簡的表現,但是進入全新的時代,創作的材料本身反而具備了此前未見的原始力量。康木祥以被替換的鋼索,將工業文明中必然的廢棄物現成品翻轉為孕育生命的象徵;經歷重用到重生,重新體現了雕塑藝術在當代空間的行為價值。
康木祥再生鋼纜作品《如意生命》.2015。圖|康木祥工作室
時隔兩年,7月下旬康木祥再度受邀至位於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展出,成為首位在此展出的台灣藝術家。一個多世紀以前,波茨坦廣場曾經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與商業中心,卻在二戰期間被戰火徹底摧毀,冷戰時期則被柏林圍牆一分為二。歷經將近半個世紀的荒蕪,今日此處已慢慢重拾往日榮光。康木祥也刻意以「廢墟重生」為展覽命名,希望自己所準備,包括《宇宙生命》在內的5件作品,與當地這段歷史展開更直接的對話。只是,這次他不再孤身奮戰,而是特別找來18位原本互不相識的受刑人來幫忙前置工作,希望透過這樣的學習與分享過程,讓他們體會到曾經受苦,最終才能笑著迎接喜悅的生命際遇,進而在往後的人生得到希望與寄託。趁著工作休憩的空檔,康木祥也帶這群受刑人去圍觀裡頭的一棵樹木,指著其上的一個鳥巢,藉此讓他們理解人的存在價值就在於分享。
康木祥鋼纜作品《宇宙生命》.98×200×260 cm。台開董事長邱復生收藏。圖|康木祥工作室
康木祥鋼纜作品《迴生》.238×158×128 cm。圖|康木祥工作室
對康木祥來說,這些作品就像是胚胎一般,最終破殼而出的生命樣貌究竟為何無人得知,卻一同訴說著生命的可貴,以及永不放棄希望的人性價值。他的任務就是把這條鋼索拉出去,連結世界上更多的人,而烈火與高溫是必經的過程,身上大大小小的傷疤則是最美麗與榮耀的勳章。如今,這一條用生命的烈火淬鍊而得的藝術生路才正要開始延伸出去,勢必通往更多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康木祥帶領受刑人用手用心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希望的存在。圖|康木祥工作室
康木祥帶領受刑人用手用心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希望的存在。圖|康木祥工作室
康木祥帶領受刑人用手用心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希望的存在。圖|康木祥工作室
康木祥帶領受刑人用手用心感受生命的價值與希望的存在。圖|康木祥工作室
張禮豪( 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