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像的社會刺點與敘事厚度:張乾琦台北雙個展

影像的社會刺點與敘事厚度:張乾琦台北雙個展

紀實攝影師張乾琦的名字與「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Inc.)台灣第一人」緊密相連,而他長…
紀實攝影師張乾琦的名字與「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 Inc.)台灣第一人」緊密相連,而他長期在人之離散、連結等抽象主題下親力親為的工作與活生生的影像捕捉,更是光環之下的分量所在。對人以及人在歷史浪潮中的狀況下諸多主題的深切關注,將他帶往世界的許多角落。他以浸入自我的長期姿勢、敏銳深沉的視角,還有近乎人類學研究兼具深、廣度的工作方法,延續一個個社會主體的拍攝,並且在深掘個別的複雜性同時,也對抽象層面上的連結保有清醒的觀察與思考。闊別數年後,他的幾組多媒體新作現身台北,分別在其玟畫廊與立方計劃空間以同步雙個展形式展出。
張乾琦於其玟畫廊的「Azma and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展覽現場。(攝影/嚴瀟瀟)
名為「Azma and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的張乾琦個展,是其玟畫廊遷至台北天母後的第二檔展覽。在這一兼具私家院落與畫廊空間屬性的展演場域,畫廊主黃其玟以相當凝練的展呈策略,佈局了張乾琦分別針對翁山蘇姬執政的緬甸與歐洲的敘利亞難民問題而作的兩件錄像新作,高度契合了這位紀實攝影師作品中私密性與公共性的交融。展題「The Promise Betrayed」(承諾的背叛)取自緬甸一作的標題,同時也以穿針引線的手勢,鋪陳了一種主動視角下的情感基調。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透視翁山蘇姬政府對緬甸國內種族迫害無所作為的局面,尤其將目光投向少數民族羅興亞(Rohingya)的難民生存狀態;而《Azma》(危機)一作則聚焦於一位落腳奧地利的敘利亞年輕女性,同時身為母親與難民的她在鏡頭前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隻言片語與陪伴式的影像,以音畫結合(及對應)的結構,形塑出張乾琦創作中基於深刻人際互動而發展出的典型敘事。與這兩件以投影播放的錄像作品一起展示的還有幾幅相關主題的靜態攝影,回歸張乾琦作為「持相機的人」所具備富含刺點的觀察,且將對主題他者的凝視與張乾琦個人生活經驗的片斷並置,同樣也呼應了其在錄像作品中偶有穿插的自我指涉。
張乾琦於其玟畫廊的「Azma and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展覽現場。(攝影/嚴瀟瀟)
張乾琦於立方計劃空間的「非戰之戰」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同日於立方計劃空間開幕的「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展出的也是張乾琦2017年所創作包含錄像、攝影及聲音裝置在內的新作,此一展覽也是立方計劃空間「現實秘境」策展專案的第三階段展開。此番,張乾琦切入台灣與冷戰話題,回返的是自己母親的生命經驗。在這位「從未聽說過冷戰」的台灣女性與兒子的對話,以及兒子從與母親生命歷程的平行時空中蒐集而來的歷史影像之間,拉鋸出個體經驗與人類命運的巨大張力,並且恰如張乾琦一貫以來的創作特質:藉由凝視、而非煽動,疊加出敘事的厚度。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同時還呈現了一組關於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所寫的《你與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文本所作的聲音裝置,這是張乾琦繼近年來大量開啟錄像創作之後,沿承影像脈絡展開的進一步實驗。
而在兩檔展覽陸續閉幕之時,觀眾們還可期待的是一場由張乾琦與紀錄片策展人、製作人王派彰的對談,座談會將在4月29日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
張乾琦以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所寫的《你與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文本所作的聲音裝置,於立方計劃空間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Azma and Burma: The Promise Betrayed
展期|2018.03.10-04.28
地點|其玟畫廊(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六段2巷32號1樓)
非戰之戰──張乾琦個展
展期|2018.03.10-04.29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閉幕座談|張乾琦、王派彰  2018.04.29(日)6pm
張乾琦於立方計劃空間的「非戰之戰」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張乾琦於立方計劃空間的「非戰之戰」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