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荷蘭的藝術家生存手冊 #3】如何成為一個「獎金獵人」?

【荷蘭的藝術家生存手冊 #3】如何成為一個「獎金獵人」?

當一個非歐盟國際藝術家在荷蘭取得了藝術家簽證、開了公司、找好了會計,那麼就完成了要在荷蘭生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開始如「獎金獵人」般的找尋適合自己創作走向的藝文補助。與我自身領域比較相關的補助機構,就是荷蘭的兩個半官方機構,蒙德里安基金(Mondiraan Fund)跟荷蘭創意產業基金(Creative Industries Fund NL)兩個組織。
蒙德里安基金(Mondiraan Fund),網站:https://www.mondriaanfonds.nl/en/。(擷取自蒙德里安基金官方網站)
當一個非歐盟國際藝術家在荷蘭取得了藝術家簽證、開了公司、找好了會計,那麼就完成了要在荷蘭生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開始如「獎金獵人」般的找尋適合自己創作走向的藝文補助。與我自身領域比較相關的補助機構,就是荷蘭的兩個半官方機構,蒙德里安基金(Mondiraan Fund)荷蘭創意產業基金(Creative Industries Fund NL)兩個組織。這兩個組織的運作模式都有點接近臺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蒙德里安基金補助的領域主要是「視覺藝術」(visual art)與「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荷蘭創意產業基金則是補助三個方向:「設計」(Design)、「建築」(architecture)與「數位文化」(digital culture)。
荷蘭創意產業基金(Creative Industries Fund NL),網站:https://stimuleringsfonds.nl/en/。(擷取自荷蘭創意產業基金官方網站)
從過去一兩年申請這些補助的經驗,我發現荷蘭的補助機構有幾點跟臺灣很不一樣,因此我想在這篇文章提出與大家分享。第一點,「設計」與「建築」這兩個項目的存在是很有趣的。因為在臺灣設計與建築領域大多被期待是能夠商業化的走向,但是荷蘭是透過文化補助鼓勵這兩個領域的設計師與建築師,能夠發展較具實驗性、無法商業化的作品。臺灣現在負責設計領域的機構臺灣創意設計中心,並於年升格為臺灣設計研究院,我也很好奇未來臺灣的設計領域發展,是否有可能跟荷蘭一樣發展出類似的藝文補助系統,鼓勵設計師發展實驗性作品呢?這是我很好奇的部分。
第二點,不管藝術家有沒有申請到補助,通常都會得到該補助機構的一封回信,回信會敘述你得到或沒有得到補助的理由,這些原因都有助於藝術家可以更進一步針對自己的創作走向做更多的檢討跟思考。機構也很歡迎你打電話詢問沒有拿到補助的原因,因此常常會發現有些藝術家第一年沒有申請到,但是經過幾次徵詢機構的意見,針對申請書做出修正之後,第二次或第三次就申請到經費了。我覺得這樣的回饋機制事實上是對於藝術家有非常正面的影響,當然每位申請者都要拿到評審委員的回饋,評審委員想必有很龐大的工作量,機構本身也得挪出足夠的資源進行這個部分的業務。這個部分或許也可以給臺灣的藝文補助機構作為一個參考,是否有可能提供足夠資源讓評審委員能夠給予藝術家更多回饋,讓大家都可以逐年更有所成長,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
第三點,荷蘭的補助有一個項目是「人才培育」(talent development),顧名思義就是希望栽培年輕藝術家。荷蘭文化機構認為剛畢業的優秀年輕藝術家,是最需要政府透過補助去支持的族群,如果可以幫助他們熬過最難的這個階段,他們以後很有機會大放異彩。通常的規定是給剛畢業不超過四年的藝術家一筆約25,000歐元的經費,讓這個藝術家花一年的時間進行自我實力的培養。這筆經費你可以拿去付房租、買材料,也可以拿去學習更多不同的技術或是知識,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投資。這一整年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實際完成一個特定的作品,主要是要進行才能的養成。這個補助項目的觀點是我在臺灣目前沒有觀察到的部分,相較之下臺灣的補助項目大多都是補助一個特定的計畫,並在特定的時間點要完成,結案報告必須詳述完成的成果。然而,荷蘭的「人才培育」項目,不需要繳交很明確的成果,反而給予藝術家非常大的自由跟空間可以盡情揮灑跟探索。
荷蘭創意產業基金的「talent development」項目,網站:https://stimuleringsfonds.nl/en/grants/grant_programme_for_talent_development/。(擷取自荷蘭創意產業基金官方網站)
「人才培育」項目的金額往往都在25,000歐元左右,這樣的額度的補助在臺灣通常是給資深藝術家的,這也可以看出荷蘭對於年輕藝術家的高度信任,反而有可能開啟整個國家藝文發展的動能。除了給年輕藝術家資源與機會之外,蒙德里安基金也有提供資深藝術家類似的補助,兩年38,000歐元的資助,讓資深藝術家可以盡情規劃如何探索自己,並且不需要在最後結案時給予明確的成果。我覺得這些補助的設計跟規劃,都是對於藝術家來說非常理想的模式。除了蒙德里安基金跟荷蘭創意產業基金這種全國性的單位之外,各個省份或是城市也都有自己的藝術基金,例如阿姆斯特丹藝術基金會(AFK)或是恩荷芬文化基金等。這些補助的金額相對之下,可能會比較少一點,但對於藝術家而言也是不無小補。
2019-2020年度,我被選為荷蘭創意產業基金的「talent development」項目,三十位左右的受補助者的其中一位,有趣的是受補助的人中荷蘭人約只有三分之一。通常這一整個年度除了補助25000歐元之外,荷蘭創意產業基金也會安排許多課程與講座給受補助者,幫助年輕藝術家與設計師能夠順利進入創意產業領域。圖為他們規劃的創業課程,內容在討論藝術家與設計師怎麼建立商業模式。(顧廣毅提供)
由於荷蘭豐沛的補助,歐洲很多藝術家現在都遷徙到荷蘭定居,但就我的觀察,他們事實上都是仰賴自己母國加上荷蘭,總共兩個國家的藝文資源,才有機會讓自己能夠以職業藝術家的狀態在歐洲大陸生存。也就是說這些住在荷蘭的國際藝術家們幾乎都是同時代表兩個國家在世界各地發表自己的作品,這也形成了一個在歐洲生存的可行方法。我認為荷蘭在這方面是非常聰明的,從國家藝文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不在意這些藝術家的國籍,只要他們是在荷蘭這片土地做的作品,荷蘭就可以把他們囊括進荷蘭的脈絡。作為一個歐洲裡面的小國,他們也在試圖找出他們可以佔有一席之地的生存策略,這點我認為不得不佩服,同時或許這也可以成為臺灣在東亞地區的重要參考。
蒙德里安基金的「emerging artist」、「established artist」項目,網站:https://www.mondriaanfonds.nl/en/application/stipendium-for-emerging-artists/,https://www.mondriaanfonds.nl/en/application/stipendium-for-established-artists/。(擷取自蒙德里安基金官方網站)
蒙德里安基金的「emerging artist」、「established artist」項目,網站:https://www.mondriaanfonds.nl/en/application/stipendium-for-emerging-artists/,https://www.mondriaanfonds.nl/en/application/stipendium-for-established-artists/。(擷取自蒙德里安基金官方網站)
顧廣毅( 12篇 )

生於臺灣臺北;目前居住於荷蘭與臺灣從事創作工作。碩士畢業於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社會設計研究所(MA, Social Design)、國立陽明大學臨床牙醫學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研究所,大學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以及社會設計師等多重身分。他試圖拓展藝術、設計與科學結合的可能性,作品主要專注於臨床醫學、人類身體、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以及性別議題,嘗試藉由藝術實踐與設計方法去探索科學領域中的倫理問題,並藉此思考科技、人類個體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其作品曾獲多個國內外奬項,例如: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美國Core77 Design Awards的Speculative Design Award、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Gijs Bakker Award首獎、荷蘭未來食物設計大獎 Future Food Design Award前三名。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