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地方能否走出不同格局的文化之路?從宜蘭看被政治霸凌的文化發展

地方能否走出不同格局的文化之路?從宜蘭看被政治霸凌的文化發展

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於試營運開啟實驗精神,在開放近一年的規畫下,以各種展覽活動、特殊的建築風貌、進駐單位活動,逐漸打開知名度。倘若依照陳金德規劃,朝向招商委外發展,能否透過促參、招商,提升公共服務水準,促進民間參與對話、持續推動文化發展?
該園區於試營運開啟實驗精神,在開放近一年的規畫下,以各種展覽活動、特殊的建築風貌、進駐單位活動,逐漸打開知名度。倘若依照陳金德規劃,朝向招商委外發展,能否透過促參、招商,提升公共服務水準,促進民間參與對話、持續推動文化發展?
宜蘭文化發展與青年返鄉現實困境
在宜蘭縣內的文化事務,經常能動員全縣公共事務,如童玩節或綠色博覽會,並且能引起縣內民眾有感的也是童玩節,然而觀光帶來的交通車潮同樣引發民眾詬病。像這樣大型的活動,若只是促進觀光的一次性消費,如何塑造宜蘭文化、整體發展前進的能量?如果相同的能量,能注入整體文化發展計畫,宜蘭是不是能夠不再自我消費,真正投入文化發展新的可能?
而中興文創管理單位大更動,真實反映地方文化事務難以脫離政經影響的困境,也凸顯地方為觀光發展的短視。該園區本可就其八公頃空間,進行教育、文化、觀光等不同權責共同發展相關規畫、逐步建立與民眾的公共凝聚力與文化能量;然而掛名「文化產業」的園區,其「產業」如何發展卻相對「文化」更備受地方矚目。
仰賴觀光客消費的宜蘭,文化、教育與觀光在發展上彷彿不同的分水嶺。該園區對外相較缺乏此三領域整體的公共推廣計畫,不到一年的階段發展計畫、與周邊的連結、「前店後廠」的育成理想,仍處單打獨鬥、初坯未成的狀態,同樣反映宜蘭文化事務在整體規畫的困境。
藝術家安.芙羅瑞(Anne-Flore Cabanis)2017年作品《引》於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映像節 2017 Parallax」戶外空間一景。(本刊資料室)
如果宜蘭官方未能謹慎思考如何將文化發展與縣內教育培育、創新、在地資源進行整體規畫,如何能開啟宜蘭其他的可能性?如果僅以童玩節投入大量的資源,宜蘭如何以更長久的遠見發展出地方人文特質的創新?即使從觀光範疇思考,任何縣市仍須結合在地人文價值、探發文化深度,才能創造地方的差異性;即便要持續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也需要新的活水加入。然而如今的「宜蘭經驗」卻真實反映因政治發展,各項事務無法進行長期規畫的困境,尤其面對選舉的時刻,文化、藝術、創新等軟實力反而更容易成為戰俘,備受忽視的文化事務實非短期投資。
過往令人緬懷的宜蘭經驗,已經是十年前的往事回憶了。如今的宜蘭,需要重振旗鼓,否則總像受政治因素倒退十年以上「獨立開發的孤島」。文化或產業發展,均非一朝一夕間即能見到成效,低估文化與創新發展的政策與環境,如何吸引青年返鄉發展?
政治霸凌與匱乏的公民溝通環境
相對於一般管理文化空間的專責人員編制、空間管理,以文化局人員直接進行單一空間各項軟硬體事務的標案規畫、管理,仍有諸多執行方向值得思考。在部分建築修繕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空間被倉促進行試營運、對外開放,此般與外界缺乏對話交流的平台,使中興文創所舉辦的活動與展覽、進駐的育成空間成為它與外界少數對話、溝通的橋梁。時間與人力限制、擾動周邊資源與發展脈絡仍待建立的情況下,顯見各展覽活動仍處單次消耗,還未能達到深入的影響。
文化機構應有的組織專業、內外部資源若能妥善運用、建立與地方連結的札根基礎,將成為發展的重要能量。對照於審查預算、代表民意監督的議員,不斷要求快速見到成效、自營與精減預算等迫近目標的當下,該園區或許亦應重新檢討、修正現有管理機制與長期規畫。
地方能否走出不同格局的文化之路?從宜蘭看被政治霸凌的文化發展
回頭檢視,中興文創目前近八公頃的空間,原預計分五期的空間修繕計畫,目前僅完成第一期建物修繕,並依原定規畫,作為園區育成進駐;然而尚未完成的建築修繕作業,如何使管理單位有效運用空間進行招商、空間規畫?一次次的展覽計畫、空間特色,雖逐漸引導人流,但變動的園區定位卻使各活動徒具行銷角色而失去社會影響力,場地定位不明則將可能淪為場地租借功用、消耗空間價值。
一個開放不到一年、建築工程未完成修繕、組織規畫模糊,面對急著看到結果的民意代表、各種政治介入的粗暴動作,在在彰顯現實狀況下地方政治發展的變動性,使得行政單位、審查預算的民意代表、政務官等,缺乏對於自身文化扎根與長期管理發展的重視。
缺乏公民意識監督,促使政治能夠隨心所欲,同樣反映對於公共議題的關注相對薄弱、人文知識培力與對話平台的匱乏,以及政府資訊的不透明。「負債經營」、「賣地經營」等漫天討論,讓該園區的發展不僅無法為自己發聲,還受其他不相干的輿論淹沒,最後政客伸手收割(註3),使旁觀者從未能有意識地關注與討論。而該園區遲遲未能訂出明確的空間場域定位,也使場區將可能淪為地方勢力的雜食空間。
不要讓宜蘭文化成為過往的傳奇。如果對文化發展多一點關注及參與,公民的力量會不會使文化不再被政治霸凌?有沒有可能文化不再淪為自上而下的工具,而是真正促成發展的共識?
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整體園區圖。(擷取自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網站)
註1 張芮瑜,〈中興文創貸款沉重 陳金德促招商〉,《聯合新聞網》,2018年6月26日。(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220273,瀏覽日期:2018.06.26)
註2 〈中興文創園區 拚明年4月試營運〉,《自由時報》,2016年11月18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053174,瀏覽日期:2018.06.26)
註3 依照目前相關報導,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交由工旅處管理。工旅處,全名為「工商旅遊處」,經常辦理委外管理、遊憩觀光發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業務項目。然而對照日前故宮BOT案的委外狀況,宜蘭縣政府必須謹慎思考未來管理規畫、評估招商是否有助於縣內文化發展、招商環境是否同樣面臨故宮招商規畫的瓶頸,更重要的是文化長期在地方縣政規畫中的弱勢,宜蘭未來是否能善用該園區既有的建築脈絡,推展人文創新能量?
「宜蘭中興文創園區試營運將滿一年,帶不動人潮與錢潮,又必須支付貸款利息,恐成了無底洞;縣府財政處昨天報告園區財務規劃,估算若招商順利、土地也標售,到112年會結餘;但代理縣長陳金德表示,規劃必須更務實,要工旅處接手加速招商,盡速償還貸款。」(註1)
宜蘭「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簡稱中興文創)2015年以台灣設計展打開知名度,由文化局為管理單位,徵選15家廠商進駐、規劃藝文活動、影視產業、博物館特展、文創產業會館、藝術駐村與實驗創作(註2)。然自籌辦到開放短短兩年之間,歷經三任縣長(林聰賢、吳澤成、陳金德)等階層人事變動;若依照該媒體報導,此園區未來可能面臨管理單位的大變動。
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景。(本刊資料室)
汪語宸(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