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裂隙的縫合與重啟:「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

裂隙的縫合與重啟:「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

台南市中心的鐵路沿線,最近正在經歷一次景觀上的劇烈變動,即因應政府執行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最終決議採用「東側施作」(即東移)工法,鐵路沿線的民宅房屋正階段性地逐棟遭受拆除中。
台南市中心的鐵路沿線,最近正在經歷一次景觀上的劇烈變動,即因應政府執行台南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最終決議採用「東側施作」(即東移)工法,鐵路沿線的民宅房屋正階段性地逐棟遭受拆除中。緊鄰鐵道有著一條便捷道路,它並非一條有正式名稱的道路,卻是一條銜接因鐵路行經於此而受切分阻隔的城市東西兩區,可幫助市民省去大半路程與時間抵達目的的「捷徑」。也因此這條看似不正常的道路既壅塞狹窄又歪曲,騎士或駕駛必須經常防範著與這條便道交錯,因必須同時閃避鐵軌、路面建物,以及以讓人難以理解的角度分支出去的交叉路所吐出來的車子。也因這條便道就夾縫於成排民宅與鐵路之間,所以讓人得以特別感受到鐵路周邊所形塑出的特殊城市紋理。
「東移蘇宅」示意圖。(© 微觀都市主義)
伴隨著鐵路地下化計畫一再延宕而被拖延的時程,今年機具拆除房屋的腳步似特別有效率地加速進行,此便道亦跟隨著拆除進度區段封鎖,暫時無法作為節省時間而選擇的交通路徑,僅能勉強通行維持部分的道路功能。當偶然再次行經於此卻遭遇封閉阻斷時,才意會到這項自2012年起開始引起居民反彈聲浪的台南鐵路東移計畫,已確實地在執行中,原本緊鄰一側的完好房屋,也正按造拆除計畫,逐漸由斷壁殘垣變成面目全非的瓦礫堆。行經於此,似只能成為漠然的過路者,幾近習以為常地旁觀著這些再一次因配合城市規畫,而被迫驅離淘汰的拆遷戶,及其幾乎已人去樓空並呈破敗殘垣狀的房屋。
「台南鐵支路邊微區還原之旅」由張明山老師導覽,從原台南縣知事官邸至衛民街地下道,總長4.2公里。(© 微觀都市主義)
季鐵男老師和同學們討論蘇宅與鐵道四周環境的空間關係。(© 微觀都市主義)
「台南鐵支路邊:微區還原之旅」導覽手冊。(© 微觀都市主義)
近期一項名為「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的活動,以一日的時間為限,於鐵路東移沿線拆除地段為隨機據點,發起游擊式的參與行動。參與者以游擊手為參與身分的界定命名,機動式地於鐵路沿線展開考掘般的部署行動,此項行動所展開的內容,以非直接且微型隱性的方式進行介入。從「種菜」為行動起始點,於已被拆除的房舍位址中,拋灑下油菜種子,臉書頁面中的圖像幫助觀者預想出油菜花遍地繁茂生長的想像,發起此行動的游擊手亦不定期放上油菜花發芽生長的紀錄照。對應正遭「廢黜」的景觀,油菜花縱使生長,但終究將因全新建設的來臨而再次被摧毀、清除,此播種意義更多的或許是提供一個不可預測的未來想像,油菜花遍地開花的願望或許難以實現,卻開啟了一個供給精神暫時「棲息」的中介寄託之所。(註1)
「台南鐵支路微區想像游擊戰」海報。(©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
游擊手以「種菜」的方式,在廢墟中種植油菜花。(© 微觀都市主義)
「台南鐵支路邊微區還原之旅」張明山老師導覽活動現場。(© 微觀都市主義)
此外,一個搬家公司的臨時服務處設置於拆除現場,所謂服務處的設置,其實僅是搬來現場找到的一張桌子作為招待櫃台,並以鐵柵欄與被隔離的待拆房屋作為現成搭建的牆面背景。柵欄上仍保留著工程單位的施工的提醒公告單,臨時搜羅而來的廢棄冰箱門、木門、門鈴電話、花盆、行李箱、輪胎等物件,皆混亂隨機地裝置在現場,這些物件成了名符其實的現成物(Ready-made),拼組出這個充滿破綻的臨時搬家公司。游擊手在這裡動了小手腳,即印製模擬自便於隨手張貼、五顏六色的搬家貼紙,除了於現場四處張貼,同時放置於櫃檯桌上供人拿取,搬家貼紙上的電話號碼,其實是行動當天的日期(1080706),或是某些中文句子的數字諧音(如5941089我就是要你搬家、7070818請你請你搬一搬),搬家公司的名稱則留空,不論誰皆可任意取名填寫。物件上另留有似由游擊手根據物件的不同屬性,如同簽名般標記於物件上的標語。此項行動直白諧擬,卻直指政府拆除與搬遷中強制介入手段的暴力與荒誕。
簡維中的「好搬家服務,不找嗎?」計畫,印製了可任意填寫名稱的搬家公司貼紙。(© 微觀都市主義)
陳冠丞的「事件向度紀念碑」 ,指涉出「城市方向」、「火車方向」、「開鑿方向」、「建設方向」等四個方位。(© 微觀都市主義)
其餘游擊「戰術」,或是以帶有儀式性質的行為,將收集而來的沙土,鋪蓋於搬遷後的空屋現場,同時暗喻以追求所謂光榮城市的目標背後,一併遭掩埋的城市地貌與歷史;或是設計概念取自平交道的交通號誌意象,於待拆房屋的騎樓下,排列設置數個指涉四個方位「城市方向」、「火車方向」、「開鑿方向」、「建設方向」的「事件向度紀念碑」;或向著原本設置於鐵路與道路交叉口,卻因同樣已被拆除、僅剩下地面鋪磚的地藏王廟遺址進行祈願。包含前述游擊行動,共計11個事件在此發生,另亦有在地的表演行為團體「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共同參與。而在行動開始之前,整個行動團隊即先於網路平台上宣傳,預告羅列所將進行的游擊行動,邀請有興趣者參與。(註2)至此,於台南鐵路東移沿線的游擊行動所形塑出的,相較於精心安排設置的展示,是以相對臨時性的權宜介入方式,綜合戲謔的、哀悼式的、表演性的,將此地暫時脫離宰制,轉換成可被開放討論的空間,並挑起觀者視線的注目。
在地的表演行為團體「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也參與了此次的游擊計畫。(© 微觀都市主義)
陳媽媽家(自己設計細部、選材)。(© 微觀都市主義)
陳媽媽家中樓梯,皆是自己設計細部及選材。(© 微觀都市主義)
而在接續於一日的行動之後,則是一場名為「精神地理學」(Psychogeography)的講座,主講者為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的藝術家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其涉獵於電影、建築、城市等知識研究,並曾生活、工作於台南。而在此講座之前,行動單位實已於三個月前舉辦一場「台南鐵支路邊微區還原之旅」,由地方文史工作者張明山,沿著鐵路東移沿線設計一條導覽的漫步路線,路線停留的地點則傾向更微型的地方歷史,以及與居住於此地的人們較緊密相關的日常生活記憶,如:「菩提樹」、「德慶溪」、「阿彌陀佛」、「青年路225巷」、「壽陸橋」、「蘇丁受看診時間」、「蘇應元家族收租厝」、「老榕樹」、「地藏王祀」、「苦楝夫妻樹」、「張家古井」、「東門町驛」、「錦祥記遺址」、「黃家固園」、「五味之屋早餐店」及「護城河」等。此場導覽行動既是邀請民眾理解此地的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現在與過去的歷史,更是企圖以貼近此地生活場景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環境對於人們的情緒與心思狀態的影響」,量測出無法被標註於地圖上的「心靈地景」。導覽結束亦邀請參與者以速寫的描繪方式,更趨向感性地以個別的眼光觀察與記錄下眼中所見的地景。此兩場講座與導覽皆共同強調人文或心理地理學的思考背景,前者依據講者背景較偏重理論的想像思考,後者則較重於在地紋理的剖面,兩場講座的內容方式固然不盡相同,然皆透露出此整場活動背後關注的思考核心與出發點。
「精神地理學」講座活動現場,主講者為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的藝術家鄧肯.蒙特弗(Duncan Mountford)。(© 微觀都市主義)
楊尹婷《來吃,下午茶》,面對熟悉老地方即將消失,心理多少是徬徨、不捨。一塊亮麗桌布下是一張簡單的桌子,桌布蓋不住那思念。(© 楊尹婷)
筆者尚未於文中提及的部分是,此一日游擊的系列活動,其實是出自一堂開設於台南藝術大學,名為「微觀都市主義」的課程,課程老師為季鐵男,他在整場活動扮演總指導的角色,此外,此活動亦同時受到教育部「美感教育列車計畫」補助,因此,活動本身不免帶有或受限於課程教學與繳交課堂作業的性質。但回到計畫本身,課程以游擊行動的方式暫時離開學院,介入正發生於城市的社會抗爭事件,並與地方文史工作者與表演團隊合作,亦顯現試圖跳脫學院氛圍並「就地實踐」的企圖。觀看此游擊行動,亦可發現其所承接於前衛主義脈絡,居伊.德波(Guy Debord, 1931-1994)情境主義國際式的概念與精神。(註3)此行動雖不像正式展覽那麼完整修飾,但可暫時免於失焦於熱烈的宣傳行銷、知識言說,或淪為口號形式地強調場域特定(Site-specific)的單向展示性,抑或是再一次落入關於悲情、懷舊的緬懷情緒,而是發揮藝術擁有的開啟裂隙的隱性與中介力量,讓關注者得以將視線穿透藝術作品,回歸專注到事件本身。
市政府提出台南鐵路地下化計畫的其中一項理由,乃是關於「都市縫合計畫」,(註4)即將被鐵軌所分割的城市不同區域重新接合在一起。但諷刺的是,要進行縫合手術前,必須先進行割除作業,因此居住在此地不願意配合政策的搬遷者,在此反成了阻礙政府順利進行縫合手術的病變細胞,手術後所造成的任何創傷、流血甚至是後遺症皆在所難免。在這樣劇烈的社會議題上,藝術何以介入?或須以什麼視野觀看?藝術或許不在於真正替一個社區帶來實質改變,那樣或許太過自抬身價。在面對這類的社會抗爭與創傷,一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談論記錄災難的攝影照片中所揭示與追問的問題,「旁觀他人之痛苦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們對生命中不能挽回的傷痛感同身受,還是讓我們變得麻木不仁?」、「面對這些苦難,我們即使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桑塔格雖以討論攝影照片為主,但套用於藝術介入地方、社會議題等方式,同樣提供相當有力的思考與提問,在至今面對藝術介入,關係美學、參與式計畫的惡夢等諸多討論下,這些問題仍值得我們繼續思索。
林演純的「沙漠都市」計畫現場。(© 微觀都市主義)
李樹儀的「拆除中」計畫,將此地過去的記憶以翻模印刻的型態凝於石膏方塊上。(© 微觀都市主義)
「微觀都市主義-鐵路之邊文化資產導覽之旅:青年路225巷某住宅」南向剖面圖。(繪圖/陳冠丞、李軍坣、林演純)
 

註1 關於「廢黜」、「棲息」等觀念,參見高千惠著,《當代藝術生產線》,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9,頁212-219。
註2 關於此活動的相關細節與後續,可再關注「微觀都市主義」臉書頁面
註3 關於「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筆者的粗略理解是,以「漂移」(Derive)、「異軌」(Detournment)與「構境」(Constructed Situation)三種戰略,藉由於城市街道遊戲性地行動或漫遊,帶來顛覆與革命性的觀看。
註4 參閱:南鐵案從地下化到東移 都市縫合還是土地大開發?
楊佳璇( 12篇 )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畢業,2012至2018年1月於台南運作獨立藝術空間「齁空間」,現為自由撰稿人。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