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新柏林黃金週.後記二

【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新柏林黃金週.後記二

【You’re My Eyes, Art Away from Home】Golden Week in New Berlin, Postscript II

需要能約束自己,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在短時間聚焦,發揮時間與空間的最大價值;需要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因為在這幢房屋附近,能巧遇的動物比人更多;需要能跟他人相處,一個月的共同生活才能成就有意義的交流。

從Barn House步行八分鐘至基金會參加工作坊,是其中一個在新柏林駐村的日常。工作坊的內容是認識材料、製作試片、應用及提問,基本上是團體進行,也可視個人需求安排諮詢及會晤;多安排在上午,我和其他兩位同期進駐的創作者Jacin及Eleanor會在門口集合,一同步行;基金會的行政專員Jess會陪同,有時候基金會的負責人Emma也會一起,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接送及試片外送協助,非常溫馨。

去工作坊的路上有顏色漂亮的小花,但我太粗魯把花心弄掉了。(作者提供)

繪畫作為專業

充實的團體行程安排促成前述繪畫相關語言的高密度使用環境。除進駐期間的大量工作坊與個別專業諮詢,在進駐前已有兩次的視訊會議,介紹環境、認識團隊。行前第二次的會議,我們被要求準備個人創作的簡報,不提資歷,而在介紹使用材料的習慣、心得,並提出相關的問題,好讓材料學專員們(Material Specialist)對進駐者的作品有基本了解,盡可能在進駐期間提供最有幫助的支持與切實有效的交流。

Sam & Adele Golden Foundation for the Arts。(作者提供)

材料學專員們平時的工作,便是收集各樣創作經驗,以探討產品的使用方式、回答客戶的提問。遇到不能確定的問題,便製作試片進行測試(如乾燥速度、耐光性、黃化程度、不同產品混用的效果等),提出不能滿足需求的部分,讓配方團隊(Formula Team)進行改良或研發。各項目如壓克力彩、油彩、水彩、媒劑應用(Application)、保存與運輸知識、工作室庶務等相關專業人員全部身兼創作者的身份,具美術創作教育背景、擁有個人網站;因此在參加工作坊時,常聽到各專員連結個人創作經驗的愛用分享(my personal favorite)。然客製顏料起家的Golden家族中卻沒有一位成員自認是畫畫的人(painter),其開發核心價值始於與藝術家的個人關係/友誼出發。以「為畫畫的人解決問題、生產材料」為目標(註),揉和開發者科學/化學背景的知識技術,累積一次次質地、保存性的挑戰解鎖,產出被填入貨架上容器的顏料聚合物(colors and polymers)。

測試累積認識

我們進駐時,帶領媒劑應用工作坊的是一位名叫Stacy的專業人員。Stacy留著長及膝蓋、灰棕參雜的雷鬼辮,常束成大髻馱在纖瘦的頸後,衣著浪漫但氣質幹練。同期進駐的藝術家Eleanor近期熱衷把薄大理石片黏貼到作為基底材的麻布上做拼貼,正在尋找合適的黏著劑,曾提問諮詢。在第三週工作室開放時,便見Stacy帶來她使用Eleanor提供的石片所製作的試片,試片上測試的石片呈有機排列,邊上順著輪廓手寫記載了使用的品項、塗層次數與日期,像一頁好看的筆記,又像一個拼貼作品。那天黃昏,站在窗邊分享著測試內容的Stacy整個人罩著橙色的光線,眼睛亮亮的。

雜灰色的頭髮和亮亮的眼神讓我想起在芬蘭交換時認識的材料學老師Malla。Malla教給我的知識建立我對繪畫材料的基礎,但影響我最深的,是她看待材料的態度——學習、測試、理解、分享、以創作做為保存術。她的知識寬廣,卻從不否定任何學生不當的操作,為學生的突破和每個實驗眼睛發亮。討論的時候她會激動地揮動雙手,實驗用的白袍袖子與雜灰色的齊瀏海一起跳躍,很可愛。

因為期待一個最好的結果,所以測試。測試是一種承認自己有限的積極等候,積累成對材質認識的厚度與能掌握的廣度,是我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剛上大學時,曾想像自己可能選擇版畫主修,選修幾門課後發現,充滿細節、要求諸多測試的過程對急性子的我來說不太容易。順應脾性,避開了這條要直接練習的路徑,卻在學院訓練的最後一年,在一個離家鄉很遠的地方,我終於明白等候的價值,開始學習。「如果你很喜歡這件事,有什麼好不等的呢?」畢業後直至現今,Malla的提醒猶言在耳,(在僅需對自己負責的情況下)曾多次阻止先求有再求好、但其實確定不會是最好的遺憾。等試片結果需要時間,等油彩乾需要時間,等傷口復原需要時間,等回心轉意需要時間,等自己長大需要時間,等對的時間也需要時間。我們永遠有練習等候的機會,幸好大部分的時候,都覺得這一次沒有比前一次困難。

駐村期間因手邊沒有慣用樹脂產品而省略,使畫面上的油彩在乾燥過程中缺乏彈性、產生皺褶,因此獲得了右半部的腦狀物。(作者提供)
Greg法寶箱裡的試片。(作者提供)

在這個一切都關乎壓克力的環境中,自大三開始專用油彩的我,意外地獲得特別的關懷與照顧。這次駐村才知道,發跡紐約布魯克林的Williamsberg油彩竟然也成為Golden公司旗下的品牌。據聞是原製作者Carl Plansky過世後,將品牌交由老友Mark Golden(現Golden執行長)接棒,於2010年納入Golden公司的生產線。負責油彩類別的專業人員名叫Greg,風趣健談,喜歡林布蘭的作品,濃密的棕色捲髮上總是戴著一頂繡著Williamsberg logo的棒球帽。他常突然變出一個裝滿試片的紙箱,邊說話邊翻找實驗結果。在看到我的畫面因沒有使用慣用材料而產生的皺褶狀態後,把手邊全部的醇酸樹脂(Alkyd resin)相關產品全掏出來供我做試片,希望我能找到合用的材料。雖然大部分的品項都沒有在台灣見過,卻體驗了美系油彩工作方法及一個Williamsberg專員的午後,非常過癮也非常感恩。

Greg提供的其中一部分醇酸樹脂試片。(作者提供)
沒有失敗的試片就是作品。(作者提供)
原本是為研究打底劑做的試片,後來每個階段的材料都用一點,變成了多功能試片。(作者提供)

新柏林生活

新柏林的駐村無申請次數或年齡上限,惟要求須年滿25歲方能投遞申請。進駐期間大量的團體活動時程要求一定程度的自律作息,或許是其原因。當然不是說年齡與社會化有絕對的關聯,只是身處時間之內的我們,確實需要一些時間學習成熟與自在。

有霧的某日,大家常一起吃晚餐的地方。(作者提供)

需要能約束自己,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在短時間聚焦,發揮時間與空間的最大價值;需要知道怎麼照顧自己,因為在這幢房屋附近,能巧遇的動物比人更多;需要能跟他人相處,一個月的共同生活才能成就有意義的交流。我很得祝福的是,同期進駐的藝術家都親切幽默也很好相處。第一個起床的人會幫大家煮咖啡;冰箱有酒,但是不曾有人喝醉;垃圾滿了看到的人就去倒;如果剛好看到有人主動做事,會說謝謝。在十天的觀察期滿後,協議在Barn House可以拿下口罩的我們,開始有默契在重疊的時間晚餐,在戶外的桌邊聊天直到日落(東岸夏天的日落時間大約是晚上八點半),有時刻意經過彼此的工作室看看,更新作品進度、交換對材料的實驗心得。在這個有點像是宿舍生活節奏的練習場,卻全然不失對個人創作的尊重與支持。這樣的氣氛與節奏讓我想起學生時代的生活,在北藝的F307(十幾年前的F307是繪畫組的工作室),在芬美院的四樓(現在學校合併也遷址了),在不同的時空,不同顏色的眼珠重疊著對做作品的熱情,是那種已經經過了好多,心情還是會隨之起伏的鍾愛。

映在宿舍窗上的斜陽。(作者提供)
某日被夕陽震懾的Jacin及Eleanor(照片經本人同意刊載)。(作者提供)

上期曾提及Golden獨有的Jenkins Green是為美國抽象畫家Paul Jenkins專門訂製的顏色。色相介於樹綠(Sap Green)和胡克綠(Hooker’s Green)之間,和鈷綠(Cobalt Green)有一點像,又比鈷綠來得透光,是一個微妙的顏色。Golden家第三代、現任基金會負責人的Emma Golden曾分享,Jenkins與Golden家族於1980年代品牌草創階段便存在合作與支持關係。當時已享負盛名的Jenkins主動預付大筆顏料費用,溫柔地提供事業支持。為了紀念他,在徵得本人同意後,以Jenkins為名的Jenkins Green成為Golden生產線上的一條支流。

一個溫柔的綠色。(作者提供)
黃華真( 3篇 )

黃華真,視覺藝術工作者、教師、畫畫的人。相信永恆,相信真理,致力活出生命的真實與深刻。
1986年生於高雄,2013年赴芬蘭交換,同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創作組,主修繪畫。黃華真的作品被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收藏,並曾於雪梨、東京、首爾、光州、香港、赫爾辛基、米蘭、巴黎、紐約等海外城市參與展出。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及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