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台北雙年展邁向第十屆,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以文獻回顧的姿態,透過檔案…
台北雙年展邁向第十屆,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以文獻回顧的姿態,透過檔案梳理、作品展示、以及藝術對談的三條軌跡,檢視台北雙年展由「公開徵件」轉為「策展人邀請制」的二十年歷程。台北雙年展的發展脈動透過制度上的探索,由臺灣/國際雙軌策展人,策略性轉為單一策展人;由館內團隊單一執行,發酵至館外協力的全城連動,逐漸發展為議題性強的中型地緣展覽。本展藉由整理過往展覽論述、作品、報導評論、大事記要等文獻,試探台北雙年展兼顧國際藝壇脈動、在地主體性、藝術創作與邊緣位置的諸多弔詭與多重目標, 期望透過回憶過往的軌跡,啟開對於台北雙年展過去與未來的嶄新閱讀模式。
北美館館長林平於12日舉辦的記者會暨開幕式以北美館即將成立的全臺第一座美術館文獻中心為引子,提到「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作為文獻中心目前研究成果的第一檔展覽,試圖多方延展「檔案文獻」的意涵、藉以探詢「文獻展」可能樣貌,邀請各界一起展開補充、校正、閱讀歷史的旅程。記者會中林館長提到:「台北雙年展不僅回應國際和地緣政治,也同時反應臺灣如何回應世界情境的雙軌交織。在腳步越為快速的社會,越應該反省回視、藉以自我建構,探索歷史的力量以及實踐的軌跡」
策展人余思穎提到:「本次展覽以『朗誦』為名,希望能呈現歷屆策展人與藝術家,在台北雙年展的場域中透過展呈與作品回應當代議題與日常生活,所欲表達的一種聲音、文本、表情動作與姿態。展覽在各種現存檔案基礎上,展開文獻、展覽與藝術對談活動等三個部分。」
余政達,〈台北雙年展之歌〉,2016,單頻道影像裝置,作曲家:洪敦遠,歌手:黃世雄、林義偉、姜佑融、廖文瑞、林政勛、彭志宇,製作人:丁肇輝,攝影統籌:林眾甫,燈光師:王子碩,剪接調光師:白欣田,聲音設計:晟
喚醒文獻:再現、延續與回應
文獻展呈梳理1996年至2014年等十屆台北雙年展的檔案,包含策展論述、藝術家作品及計畫、線上展覽、報導與評論、大事記要及數據圖等各式文件、影音圖像、手稿等,供觀眾於展場瀏覽。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特別邀請曾經參展台北雙年展的藝術家余政達以及周育正結合聲音與文本,以創作回應「台北雙年展」。余政達透過《台北雙年展之歌》,將1996年台北雙年展之雙年展宣言改編為一曲「A capella(無伴奏合唱)」,探討「雙年展」永遠存在的在地發聲與國際定位的雙重拉扯;周育正的《特別節目》,則以廣播節目的形式展開,以中介者的姿態,邀請藝術評論者以獨自的文學形式,回溯台北雙年展的歷史幽靈,通過電臺廣播主持人的朗讀再現與製播,以特別節目的方式播放於美術館。
除回應台北雙年展的新作外,展覽重現每屆雙年展文宣品以及部分展場,展出以「在地化」有關的主題與活動,包含:2000台北雙年展德國藝術家爾溫.烏爾文(Erwin Wurm)來臺實踐之《一分鐘雕塑》的紀錄影片;2012台北雙年展瑞典及藝術家弗蘭妮.侯伯格(Virlani Hallberg)經田野調查與訪談後所拍攝的《倒退三角廣場》;以及那些生於台北雙年展的創作提案、並在展覽結束後仍舊持續進行的藝術計畫,例如︰2010台北雙年展石晉華提案「台北的X棵樹」延伸至今的「X顆菩提樹」計畫、白雙全「回家計畫」於2011年延續到北京的實踐等。
檔案活化、再造與生產
展場展呈告一段落,展覽的藝術對談活動才正要登場,將歷屆策展人視為「活檔案」,為了讓看似靜止甚至被人遺忘的過去檔案,重新被人憶起、翻攪,進而讓人沈思、再度發聲與展現熱度,「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特別規劃藝術對談活動。活動分為兩類,其一是邀請歷屆國際策展人返臺,由研究「策展學」的學者呂佩怡規劃「對談。雙年展」以特定議題,向歷屆策展人進行提問,再探歷屆雙年展關注的議題,與臺灣的策展人及藝術專業人士進行觀念與經驗交流及對話,藉以觀照台北雙年展與其策展方法學的汰變。對談活動的第二部分,邀請到資深國際策展人徐文瑞策劃「比野拉拉松」(Biennalathon),廣邀藝術圈專業人士就二十年來,臺灣目前創作方式及藝術生態、機構與政策變遷、以及國際交流等方向規劃馬拉松式的藝術對談活動,更多活動細節,請詳見官網http://www.tfam.museum/。
朗誦/文件:台北雙年展1996-2014
展期:2016年8月13日至2017年2月5日
地點:展覽(3C展覽室)、文獻網站(3C展覽室)、藝術對談(圖書室內/外)
臺北市立美術館( 17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