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去相合-藝術與暢活從何而來? 首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去相合-藝術與暢活從何而來? 首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做為首屆大台北藝術節的活動骨幹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主辦單位台灣藝術大學可說是全力以赴,不僅邀來法國炙手…
做為首屆大台北藝術節的活動骨幹的「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主辦單位台灣藝術大學可說是全力以赴,不僅邀來法國炙手可熱的漢學家余蓮(François Jullien)做為客座策展人,參展藝術家亦廣及美、英、法、義、捷克、土耳其、澳洲、日本、中國,以及台灣本地藝術家共數十人(組)。策展人緊扣著「去相合」(dé-coïncidence)這巧妙的核心字眼,並讓藝術品以某種向心姿態共同回應策展人的想望。
「相合」(coïncide)除「符合」(換言之「去相合」則有不再合適或出現裂隙之意),亦可用於指稱巧合與偶然,也因此當空隙偶然地出現了,「去相合」似乎可以成為一個從現代性中逃脫的出口,就如1960年代以降的法國哲學傳統所追求的一般。而做為標題重點的「暢活」(existence或exister)則同時有推動生活與佈局生活之意。就此而言首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可說是以人本中心鋪展而開的雙年展,並在物件導向與生命政治當道的美學時代中,以其獨特的氣質與溫度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愛瓦斯特(Peter Alwast)作品《一切事物》,於台灣藝術大學北側藝術聚落展覽現場。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展出作品分別散置於台灣藝術大學周邊,分別為有章藝術博物館、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與頗富老屋之廢墟魅力的北區藝術聚落。動線首先從梅歇爾(Florence Mercier)的景觀設計系列作品案例出發,並以東西方的庭院景觀之傳統交融出一種當代美學的綜合體;隔牆相望的則是葛雷迪(Marcello Ghilardi)以及富水墨氛圍的繪畫與屏風裝置,所展開的東西方之美學共榮。阿瑪(Guillaume Amat)精明地操作著關乎攝影與光學的語言,身為地景攝影師的他在被攝景物前方放置一方形鏡子,影像的拍與被拍、影中人的位置、光學折返等關係的精緻操作與反轉,為他的作品帶來了值得玩味再三的旨趣。凌瑋隆從早先旅經成都的個人經驗出發,他訝異於這座人文古城如今在劇烈的都市化中,被蒙上了一層仿若可以遮蓋天際的灰色,於是他在城東四處尋覓找到一處尚未被開發的農村,並抱持一撮由村中小溪旁取得的土壤繞行天府新區後再返回土壤原初的地方。邱承宏本次以佛像雕刻技藝與台灣花東地區的大理石產業為題材,藝術家先以特寫鏡頭拍攝師傅雕刻佛像的過程,進而又將這些崩落的粉塵視為原料,重新塑造成佛學經典中經常出現的動物「鹿」,藉由並不繁雜的構成,邱承宏的創作彷彿一端銜接著工業與現代化,另一端則是我們心中必要的靈魂寄託與敘事。
琪德Natasha Kidd│自動充氣系統 複合媒材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16 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位於柬埔寨金邊的「白色大樓」是柬埔寨獨立後被寄託以未來的大型公共建築,然而該地區被紅高棉佔領後,大量的表演藝術家遭到殺害或流離失所,約莫50年後藝術家們才陸續開始在此活動。在此,藝術不是天使的高歌,而是染血的史事。本次許家維展出的正是以這棟白色大樓為主幹的四件錄像作品,並延續著自身近年的創作進路。在眾多精彩作品中,王雅慧或許是作品調性最為寧靜恬淡的代表,透過各種投影方式、投影幕的設置、簡單的燈光設計,王雅慧一方面創造了不存在於該棟老舊屋舍的光,而此光線有如斜陽照射,低調卻不平凡,仿若領著我們望向自己的手腳,並輕聲地告訴我們,美學的強度其實並不似想像中的遙遠。而在那樣的地方與情境中,會不會正是策展人所希冀的珍貴風景呢?
吳樹安( 4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