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南越王國的地下世界

南越王國的地下世界

帝國邊緣的王國 南越國(公元前203~111),是一個位於秦漢帝國邊緣的獨立小國,位在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南一隅,…
帝國邊緣的王國
南越國(公元前203~111),是一個位於秦漢帝國邊緣的獨立小國,位在歐亞大陸板塊的東南一隅,領地涵蓋今日越南北端局部及中國南海、廣東、廣西、貴州、湖南之部分省境,以番禺(今廣州)為其都城。興國正逢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出身真定(今河北)、任職於秦國嶺南三郡(象郡、桂林郡、南海郡)之一的南海郡尉趙佗,於公元前203年據此三郡,自立為王、建南越國,在位67年,共傳五世,西漢武帝時被滅,國祚僅93年。這類在帝國邊疆由移入漢人所建的獨立王國,往往比外族勢力還要讓中原政權感到芒刺在背;但也因其地理位置,在族群與文化上便更加雜糅而多元。
根據宋人《南海百詠》引用5世紀南朝劉宋時期的記載,「孫權時,聞陀墓多以異寶為殉,乃發卒數千人尋掘其塚,竟不可得。次掘嬰齊墓(即南越第三代皇帝),得金印、玉印、銅劍之屬。」當時宋人認為已距千載而不可考的趙陀墓,至今也仍未發現,而千年來幸運未被盜掘干擾的「南越王墓」,其墓主身分因隨出土的「文帝行璽」金印、「趙」玉印而被確認。趙(《史記》及《漢書》作「趙胡」)是趙佗之孫,正是南越王國第二代君主。1983年趙墓因廣州市政府欲興建公寓開挖牆基時見世,是1980年代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其墓址座落於番禺城郭外的西北角上,位處象崗山,是離城較近的大墓之一。此墓鑿山為藏,因此後來興建的博物館之建築體依山而建,將古墓原址完整地保存其中,亦使之成為展示空間的一部分,讓觀者能夠親身入「寶山」,造訪兩千多年前專屬於南越王趙的地下世界。
「南越王墓」是迄今為止中國嶺南地區所發現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不只規模較大、等級高,且隨葬之物極為豐富。由於歷史上關於南越國的記載多偏於政治角度,因此該墓作為南越國重要的歷史遺存,對於研究與了解秦漢時期廣州、乃至嶺南地區的文化與經濟,以及其與中原、海外的關係,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在前往陳列出土文物的展廳之前,建議先造訪古墓保留區,了解展廳中的出土隨葬品曾經所在的空間。由於該墓藏於山崗之中,前往保留區便需先爬上層層階梯,再依指示方能看到覆蓋保留區的玻璃頂罩建築,入內後經由向下樓梯,可直接通往墓道與墓室。
南越王墓墓頂。
墓葬文化的世變
該墓藏位於天然山體之中(象崗山的腹心深處),據考證約莫是從崗頂垂直向下挖20多公尺,結合豎穴與掏洞等方式營造而成的墓坑構造,整體近似崖墓,入葬之年可能在公元前122年,是早期室墓一類的變體,盛行於西漢時(公元前2至1世紀)諸侯王的墓葬。而室墓的出現代表了墓葬文化的新改變,也就是死後居所不單用陪葬物品及其安置的方位來表現墓葬的形式,更明確地創造出一個建築空間,仿若要將墓主現世所擁有的一切直接移入地下世界。在博物館內往下到墓室參觀之前,可先往北走,從上俯視整個墓室布局,由於墓頂夯土多已經移開,可以清楚看到墓室坐北朝南,並大抵分為兩個部分:前部有前室和掏洞所建的東、西耳室;後部為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兩者主要以巨大的石門作為界線,墓道則在南面。而墓室的建築面積大約為100平方公尺,整體看來雖不算大,但所用的石材多半由外地運來,如20海里之外的蓮花採石場,光看那一大塊、一大塊的墓頂蓋石,最重更達2.6公噸,即便在今日也很費力,而在兩千多年前單以人力將之從山下移至山體腹心,想必是極大的工程。
接著由墓室南面步入墓道與外藏槨空間,其兩旁的壁面並沒有砌上石墻,而是利用崗體之原來岩體作壁面。步入墓室,前室和主棺室多扇石門形式相同,皆已開啟。室內七室相通,除石門外,其實室與室間曾設有木門、各室的底部也設有縱向平鋪的木板,但出土之時早已腐朽。今日我們所踩的木質地板,則是為了保護遺址所設。室內空間不大,墓頂蓋被揭開的前室仿若開了天井而相當明亮,前室中依稀可見的墓壁朱墨色彩繪,則被保護在透明隔板內。石門後方地板上有與門呈垂直排列的數塊刀形石板,據研究這是一種自動頂門的機關,使門一旦關上便會卡死,無法從門外推開。
絲縷玉衣。
前朝後殿,如現世宮殿布局
整體來說,墓室空間安排象徵了現世的宮殿布局,為「前朝後殿」的形式。前半部被認為是影射了朝堂,後半則是寢殿等起居空間,各室之功能都帶有真實宮殿的基本成分,只是更加濃縮。從第一道石門外開始,便有兩位殉人,應是負責守衛。墓室前半居中的前室,有車輛模型以及一位殉者,推測作為趙的御者或陪乘。前室左右的東、西耳室,則堆有大量隨葬物品。又以西耳室之數量、品種最多,六藝之物齊備、百物雜陳,帶有青銅禮器、兵器、銅鐵具、漆木器、陶器、金、銀、玉、玻璃、象牙等珍稀材質所製的用器,還有絲綢織物、五色藥石等,應是墓主的御用庫房。東耳室則是宴樂之室,內置有編鐘、石罄、青銅酒器、儀仗以及六件農具,其中殉者疑為樂伎。墓室後半部的四個空間,居中者為墓主所在的主棺室,其左右側室分別為妃妾葬所及御廚庫藏。東側室有四位夫人從殉。西側室共有七位可能為僕役的殉人。後藏室則堆滿銅鐵炊具及陶質儲器,部分青銅炊具則帶有在地越式風格,這些烹貯之具中並有各式禽畜、海產遺骸,讓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嶺南的飲食文化。
由於墓室內的隨葬物早已清理並移置保存,因此每室中陳設有透燈的說明看板,並附上該室考古挖掘出土的情形及其中重要隨葬品的照片,使前室以外的墓室,即便幽暗也有一抹燈光。在這空蕩蕩、又充滿現代說明板的空間中,一時之間會覺得沒有什麼歷史感,但多駐足一會兒,一個人在昏暗無窗的室穴中,也會有些顫慄。遙想千年前的入葬儀式,除了墓主趙,還陪殉了不少的人,他們是否心悅誠服的面對死亡,我們已然無法得知。那年石門關上卡死後,回填墓室的工作再度展開,直到確實將王墓隱藏;而在封閉的空間內,屍體逐漸腐朽到隨葬物也緩慢的傾頹,看似停滯的時空卻其實是緩慢的動態過程,直到因為偶然而墓室再度開啟,那曾經堆滿了趙各式私有物、欲帶往亡者之境的空間,成了今日眼前的遺址博物館保護場域。
南越王國的地下世界
古代皇親貴冑的墓葬,往往因藏諸奇珍,使歷代盜墓者無畏詛咒與重重機關,趨之若鶩地想盜取奇寶。但隨著考古與研究的進展,我們自然將墓葬文化及藝術視為認識人類歷史的重要途徑,在求知欲或好奇心的驅使下想親身造訪。而世界上重要的古代墓地、墓園或墓室,往往也成為各國重點保護,以傳達文化教育意義、並富含觀光價值的景點。這些本該不見天日、專為亡者或其家族所建的墓葬或儀式空間,在這新的時代裡反倒有了不同的意義。就今日的觀點來說,這些墓葬的價值可能更在其完整封存的整體時空,不只凝聚了當世重要的物質文明,亦讓我們有機會比較、對應或補充文獻之不足,進而串連起某段失落的歷史。
中國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攝影/佘國瑩。
林宛萱( 3篇 )

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