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在國際化理想中,回歸本土

在國際化理想中,回歸本土

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藝博)適逢其主辦單位畫廊協會的新任理事長上任,以及工作團隊幾乎全數更換為…
今年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藝博)適逢其主辦單位畫廊協會的新任理事長上任,以及工作團隊幾乎全數更換為新面孔,工作項目仍亟待上手,但領頭者實渴望改變現狀,想要呈現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故而積極、主動出擊地做出許多首創的變革,例如將展會面積擴增至世貿一樓全數展區,展示空間則邀請建築團隊「無有設計」共同主持人劉冠宏與王治國操刀設計,重新規畫了展區配置及參觀動線。從六米拓寬到八米的走道,有助於舒緩川流不息的觀展人潮,帶來舒適的參展及觀展感受,但也有畫廊和藏家反映,由於畫廊位置有所調整,而非沿襲好幾屆的老位置,又或是取消經典展區,將現、當代藝術或是標竿性畫廊與一般畫廊打散混合,對於一般觀賞的觀眾或許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對於藝博會的主力客戶們,特別是那些時間有限、有明確收藏方向的藏家,本屆台北藝博規模擴大又無整體性的分眾考量,都讓不少藏家花費了許多時間在找畫廊;場中也時有聽聞,剛看到覺得不錯的作品,卻找不回去原來的路等意見。
這屆團隊大刀闊斧改革的還包括重新設計大會的視覺標示,並勇敢地採用沉穩大氣的黑色為主調;甚至細至參展畫廊的申請文件亦做了大幅調整,而一間扎根中國已近20年的知名畫廊業主便曾向筆者提過,此舉增加了其內部行政工作的負擔,一般藝博會應該協助簡化參展商的工作流程、增加其參展意願,才能具競爭力的邀請到一流畫廊來參與。
今年的國外畫廊數雖跟隨著總參展數增加,而有等比例的增多,但絕大部分是中國畫廊的入選,也因此打破了以往由日本畫廊獨占鰲頭的局面(今年中國畫廊有27間,日本25間);另一方面,過去連續參加台北藝博,而今年卻未展出的國外著名畫廊共有11間,包括ShugoArts(日本)、馬凌畫廊(香港、巴黎)、奧沙畫廊(香港)、The Drawing Room(菲律賓)、Schuebbe Project(德國)與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中國)等,《台北時報》(Taipei Times)的撰稿者David Frazier對此情況下了重語,來自紐約、柏林或是倫敦的畫廊在嘗試水溫後都已離開,「西方畫廊似乎已經遺棄這個藝博會。」(Western galleries seemed to have abandoned the fair.)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現場。
境外參展畫廊的減少,源由自國際畫廊都是在資本主義下已十分專業運作的成熟單位,也十分務實,第一屆可能來試試水溫,第二屆再來試一下,兩屆之後若沒有預期的成績,就會決定尋找其他嘗試的可能。同樣的,如果沒有亮眼的銷售,國際畫廊帶來的藝術家或是作品擺設,也會相對保守,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一家畫廊在不同的藝博會上,會有很不同的展示效果。
藝博會的主要核心是優異的畫廊與作品,如此才足夠吸引資本雄厚的收藏家特別前來台北,根據一家日籍畫廊的總監表示,相較於去年,他們的國際藏家今年都沒有來到台灣,而在畫廊帶來的作品中,高單價的現代經典並未售出,而是單價較低的當代藝術較受到青睞。從銷售情況來看,台灣本地的畫廊是最大的受益者,家家都有紅點,對此,我們未必僅能以地域化或邊緣化的視角看待,而可嘗試做為思考一個根基於本土傳統,並有利於當地藝術市場發展的新型態藝博會之契機點。
國際上受到矚目的藝博會大都瞭解自己的定位區隔,知道自己的市場在哪裡。唯有誠實地面對本土現狀與國際化之間的差距,理解到沒有足夠的國際頂級專業畫廊可以撐起雄心勃勃的藝博會,才能盡快地在白熱化的藝博會競爭中,不再耽擱時間的找出下一步方向。而如何維持台北的特點,不去複製上海、新加坡或是香港,除了畫廊呈現樣態的調配,或是論壇、公共藝術與新人特區等帶有推廣性質的項目,都可從過於廣泛的標的,轉而引導至扎實而有主題特色的積累,形成具有多層次的藝博會格局,相形之下都可能會是更為重要的選項。
當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的母公司瑞士MCH集團收購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倫敦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落地紐約、巴黎當代藝術國際博覽會(FIAC)將在洛杉磯開幕,崛起與沒落速度同等迅速的藝術博覽會,可能甫滿十歲就已暮氣沉沉,而後續則有無數的藝博會急起直上、緊追在後。一年到頭每個月份都有藝博會在打開大門、招徠賓客,然而每間畫廊能夠參與藝博的數量畢竟有限,主辦方如何提高自我競爭力,邀集到優秀的畫廊與精彩的作品?進而有助於藏家與潛在客戶的數量與質量跟隨著水漲船高、擴大市場,最終回饋至畫廊的銷售額與來年的參展意願,這些便是牽繫一個藝博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以小而精緻著稱、近兩年來異軍突起的「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ART021),因為形式上的創新而獲得了口碑,然而這究竟是長期策略還是短期之計?時間太近都還難以判斷,但可供觀察的是,今年進入第三屆的ART021從專業團隊的人員增加、參展畫廊數目大幅增加到75間(去年54間),以及舉辦場地隨之更改,從外灘源的歷史建築到了專業的會展場地:上海展覽中心,都透露出了其強烈的擴張企圖。在擴增規模的同時,該藝博會也從獨特的優勢,步入與面臨了和其他藝博會同樣嚴峻的挑戰。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現場。
高子衿( 9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