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有志 大洋蔥美術館

蕭有志 大洋蔥美術館

特別有感於傳統設計/物件的生命週期是「從搖籃到墳墓」,意即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加工、製造、使用,而後就進入拋…
特別有感於傳統設計/物件的生命週期是「從搖籃到墳墓」,意即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加工、製造、使用,而後就進入拋棄甚至於污染的路徑,蕭有志在自己的作品與教學中,則提倡他認為值得關注的當代思潮–—「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畫,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加入可重複再製造、再使用的產品生命循環,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價值。
而以此概念,蕭有志嘗試了無污染設計的自我挑戰,一件名為《搖籃書房》的竹編裝置,半穿透如蠶繭般的空間,是由自然材料如竹材、米糠等,結合低度加工的素材以及綠建材如環保夾板、水性環保透明漆等所打造而成,人們可以脫掉鞋子進入空間,於其中任意的或躺或臥,在由竹篾片交織產生的明滅光影氛圍中,感受這些自然素材與空間所帶來的放鬆與平靜;而重新界定打造事物的方法思維時,所遭遇到關於創意、美學與技術的學習與回饋,都提供了設計者嶄新的挑戰與靈感養分。
蕭有志的「大洋蔥旅行計畫」,第七站來到台新金控大廳。(攝影/劉文瑄)
「大洋蔥旅行計畫」起始於2010年,它彷彿長著腳會出門旅行,每到一個地方就變換一種內在表情,訴說起新的故事。今年來到第七站—台新金控的大廳,「銀行」兩字讓蕭有志延伸出新的創作想法,以往的各站多半是與音樂創作者合作,此次除了盡量保持內部空間的簡潔單純,在不打破合作規則的前提下,加入了「藝術銀行」的中介,從藝術銀行的藏品中挑選出了盂施甫的作品,裝置在大洋蔥內部空間的頂部,讓大洋蔥化身為微型的美術館居室,形成展品中有作品的雙重疊合。而對彈簧機、機械手臂或汽機車引擎等工業物件有著濃厚興趣的盂施甫,作品則試圖透過機械運動表現各個動力裝置的性格特質。
蕭有志認為,「都市是我生活的舞台也是我與各種人相遇並產生關係的地方。」在仁愛圓環車水馬龍的外部環境,以及銀行辦公空間人潮來往的內部場域,蕭有志揉合工藝與設計而打造出的木製密閉空間,透過「關係」的誘發與建立,試圖引發人們對於公眾生活場域能有更多的想像與對話。
我們現在所處的城市,見到的建築多半是由建設公司所決定的設計型態與空間類型,包括連價格都無法有主導權,在沒有太大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套入這些大量建造出來的戶型之中。
蕭有志在2007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有關微型移動的建築作品,他認為「這些移動的小房子的創作理念,是我想要讓大家回到面對建築比較根本的、比較本質的狀態:建築是人們可用五感感受的東西。」於是他以小型的建築物件做為實驗性空間,使用不同材質且因應各個基地的環境特質,試圖以微型空間對城市進行擾動,進而帶動活力。
蕭有志的「大洋蔥旅行計畫」,第七站來到台新金控大廳。(攝影/劉文瑄)
高子衿( 9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