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薄荷薄荷】地域振興與數位村民的行動網絡——探訪山古志村與其分散自治組織

【薄荷薄荷】地域振興與數位村民的行動網絡——探訪山古志村與其分散自治組織

山古志村(Yamakoshi Village)作為錦鯉原鄉與嚴重人口老化的農業村落,在這兩年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web3地方創生案例。當我們說要活化一個衰老的村落時,很容易想到「青年返鄉」和「促進觀光」。但錦鯉NFT及其希望促成的山古志DAO,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透過特定的技術和符號,讓遠在他方的人們,不只是青年人,甚至包括外國人,可以時時刻刻跟山古志建立連結;只要願意,就能在精神意念上「返鄉」,自認為村民。

眼前鋪滿梯田的靄靄白雪是台灣沒有的景象,雖然並未從天而降,光是堆積在路旁就已經是十足的奇觀。近乎攝氏零度的氣溫讓人顫抖,而其中包含的還有一股難耐的興奮與好奇。

山古志村(Yamakoshi Village)作為錦鯉原鄉與嚴重人口老化的農業村落,在這兩年中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web3地方創生案例,其廣泛使用生成藝術、區塊鏈投票治理與數位語音平台等科技工具,聚集了一群來自全球的數位公民,並且成為日本中央政府談論「數位轉型」(デジタルトランスフォーメーション,Digital Transformation,簡稱DX)的指標案例。山古志村甚至被日本許多政策制定者奉為Web3.0數位政策結合地方創生的圭臬,在「日本全国46道府県のNFT・WEB3の活用事例」這個網站甚至可以看到日本各地區如何使用web3工具進行地方創生。究竟數位生活多彩豐富的山古志村,其村民的真實生活是否被數位轉型影響?是正面還是負面?促成了我們實地探訪的理由。

山古志村雪景。(攝影/張寶成)

台灣小隊啟程

從池袋出發,搭乘新幹線至新瀉縣長岡市,將近兩個小時。抵達後沒多久,山古志DAO(Yamakoshi DAO)成員之一竹內春華(Haruka Takeuchi)和長岡市地域振興協力隊的中澤泉(Izumi Nakazawa)便來接我們,連同司機Mark一行共十一人一同搭乘小巴前往目的地。 

我們台灣小隊共八人,成員主要來自FAB DAO(福爾摩沙藝術銀行分散自治組織)和Volume DAO(眾聲道)。以往到日本都是為了web3的相關工作、研討會或藝術展會,而地點多在澀谷、代官山之類的都會鬧區;這回首次跨出東京,大家連怎麼買新幹線車票都花了一點時間摸索。此行目的正是作為「數位村民」前往現實中的山古志村

一年多前,「錦鯉NFT」(Nishikigoi NFT)的新聞我們仍記憶猶新,當時台灣和國際不乏相關報導;去年,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也派員前往,留下影音紀錄並在社群網站上發文推廣。為了支持這項地方創生計畫,同時有感於NFT視覺畫面的美觀——由生成藝術家ykxotkx創作,他在fxhash平台上發表過作品,Volume DAO友都不陌生——我們和周圍朋友幾乎人手一枚,積極購藏。2023年七月,第三輪的錦鯉NFT公開鑄造,前兩輪則發生在2022年二月和三月。回顧過往,作品的美感越來越好,而經過一年的實驗,山古志DAO的價值和相關活動也被越來越多人認識,至今已成為web3和地方創生結合的頭號代名詞。

第三輪錦鯉NFT「Carp and Season」編號5869。(取自張寶成收藏

坦白說,此行配合我們停留在東京的時程,所以無法針對地方上即將發生的活動挑選日期拜訪;再者,又只在村內停留半天,因此我們心知肚明,不可能真正了解山古志DAO和錦鯉NFT的各個面向。可就算如此,一些趣味而重要的觀察仍深植心中。

手機內外的錦鯉:陽光與編碼

抵達山古志村的第一站,就是一處養殖錦鯉的魚塭。我們總說「持有錦鯉NFT就是山古志的數位村民」,問題是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特別是陌生的外國人,怎麼知道他真的持有這份「證件」呢?難不成要他掏出手機,亮明身分?此外,這裡也沒有一處「入境登記」的地方供持有者驗證錢包中的代幣,以便留下紀錄。也許有人覺得何必那麼認真,但偏偏這第一站的安排完全解除了上述問題。

說來好笑,只要是錦鯉NFT的持有者,一看到水中悠游的魚兒,基本上就會興奮地掏出手機,點開非同質化代幣「Carp and Season」(第三輪「錦鯉NFT」的正式作品名稱),一下子跟在地嚮導與身旁朋友炫耀,一下子跟實體的錦鯉合照,甚至尋尋覓覓,看看有沒有哪一隻本尊跟自己手中的圖案最神似。頃刻間,拿出證件、亮明身分、驗證並留下紀錄等行為,竟在沒有外力引導的情況下全數完成。我想,這般精巧的設計應不是竹內女士有意為之,就算她已在此處深耕多年。

台灣小隊的成員們拿出手機內的錦鯉NFT合照。(取自Nishikihoi NFT Discord)

過程中我們被告知,冬寒之際漁家總會把錦鯉移至溫室,待春暖之時才將牠們暴露於戶外梯田般的水塘曬太陽。這個曝曬的動作非常重要,因為魚兒身上的花紋將受此影響,產生千變萬化的結果,每一隻都不同——這些可愛的生命可是有一部分要遠送歐洲,跟美麗的人工造景一同生活的,能不好好照料嗎!對村民而言,這無疑是重要的經濟命脈,但對熱愛藝術的我們來說,順帶聯想到的,卻是生成藝術讓每一版作品在同一框架下彼此不同的機制。灑向錦鯉的陽光扮演了同樣角色,也是觸發「多樣性」(variations)的前提。自然與科技、有機與無機,看似兩條平行線,卻因這樣的詮釋和比附而有了交集。

地方創生、NFT專案與DAO治理

簡短在民家料理店「多菜田」用過午餐後,大家來到山古志村復興交流館,其中陳列了重要的地方事件。透過投射在裝置地景上的影音畫面,我們了解2004年中越大地震時山古志的受災狀況:幾乎全村遷移,此後十年間,在地居民緩慢回流,但時至今日,村民人數也只有800名左右。這裡詳細記載了事發經過,從大小餘震到漫長的救災過程,無不圖文俱現,深怕居民忘卻鄰里官民攜手撐過來的艱難歲月。

必須注意,這兩年的NFT專案早就不是針對震災的重建,畢竟已經事過境遷,但根源性的人口外移與老化——全村學童22人,45%的居民超過65歲——的確因為地震而加劇,此後再難挽回。現在我們應該看看,究竟NFT專案可以在什麼意義上重振這塊土地。 

當我們說要活化一個衰老的村落時,很容易想到「青年返鄉」和「促進觀光」。但錦鯉NFT及其希望促成的山古志DAO,對於前一個目標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思考:讓青年「物理性」地返鄉定居,在現今地方創生的策略版圖中——特別是像山古志這樣受過嚴重災害,地理位置又偏遠的小村——恐怕不是那麼實際。

網際網路的便利之處在於「他鄉連故鄉」:透過特定的技術和符號,讓遠在他方的人們,不只是青年人,甚至包括外國人,可以時時刻刻跟山古志建立連結;只要願意,就能在精神意念上「返鄉」,自認為村民。與其狹義地促成青年返鄉,不如寬鬆地讓包括但不限於日本青年的人認識這塊土地。一旦如此,哪天他們就會主動來到這塊土地也說不定(這時觀光就會發生)。

Nishikigoi NFT專案帶領大家投票決議。(取自Nishikigoi NFT Snapshot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需要採取DAO的形式。「分散自治組織」的優點之一,是不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主觀信任感也能讓行動者參與,只要憑著某些客觀、透明、可驗證的程序。這種有時在中文被譯作「去信任」或「無須信任」(trustless)的特色,用在成員因地理距離遙遠、文化國籍差異而不相識的情況,最是恰當。試想,成員之間一通手機就能約出來用同一母語見面議論的團體,真有必要組成DAO嗎?打算引入外國行動者的專案,同時又涉及金流和身分證明,採用DAO的形式就非常合理。

在錦鯉NFT專案的官網介紹頁面寫著:

我們打造新的數位村莊。創造一個新的集體社區,結合了現實與數位。

「Nishikigoi NFT」是代表成為山古志數位村民的非同質化代幣(NFT),其功能類似於「電子居民證」。山古志正在重新發明自己,成為一個全球開放的地區,將其獨特的文化與數位村民一起帶到世界上。我們相信NFT是重新定義人們與當地地區互動的最佳工具,我們將現實和數位人員聚集在一起。

山古志村只是一個大約有800名真實居民的偏遠村莊,但我們正在這裡建立由10,000名數位村民組成的集體社區。我們共享每位居民擁有的經驗、知識、網絡和資源,創造了過去從未有過的東西。Nishikigoi NFT的藝術基於錦鯉,山古志村是其發源地,也是地方DAO的象徵。

打算募集10,000名數位村民的錦鯉NFT專案,在本文撰寫的此刻,來到1,730位持有者(數量最多者當然是Nishikigoi自己,第二位則是日本數位發展導師伊藤穰一,見下圖)。也許有人認為目前的結果連兩成都不到,但村民召來可不是擺著好看而已,還需要治理;如果銷量爆棚,一次10,000名現身還得了?後續有人也想加入又該怎麼辦?循序漸進、持續迭代才是運作之道。

山古志DAO的數位村民可以在Discord上討論並決定販售NFT匯集的資金如何使用。這些以太幣——僅以前兩輪錦鯉NFT專案計,至少賣出1,500枚NFT,每個0.03ETH,對照當時美金價格,約76,000美金——的金額累積至今不算多,但在長岡市編列分發的有限預算之外,還是能多少協助山古志發展。

目前Nishikigoi代幣有1730位持有者。(取自Etherscan

當然,DAO的日常也有資金和治理之外較為輕鬆的一面。去年台北國際藝術村的「鏈上駐村計畫」,藝術家黃沐芸(Graphyni)就被分派到山古志DAO。她除了利用山古志村提供的影像完成了《織地計畫》藍晒作品,更寫下這段文字:「實際參與Yamakoshi的會議之後,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感的組織,談論的話題便是生活,Discord上的會議就像實際參與了里民大會,大家談論的事情從地方治理到生活瑣事,細微到顯得可愛,好比是冬季會下多厚的雪、天冷了該烤個番薯,又或是跨夜的活動不能喝酒以免大家宿醉。」

這天,台灣小隊的最後一場導覽活動結束在牛棚前。在微微飄著冷雨的戶外,農場主人向我們解釋山古志村的「鬪牛」何以跟其他地方不同:牛隻只是在主人帶領下彼此觸碰玩耍,完成農家之間和動物之間交陪的儀式。牛與人的關係緊密和諧,不會有流血衝突的狀況。 

台灣小隊帶著山古志村的可愛動物帽子一起合照。(取自Nishikihoi NFT Discord)

小結:中介的行動者 

除了錦鯉和鬪牛,羊駝也是山古志村的代表動物之一,可惜這回沒機會看到。在觀光客被這些可愛動物吸引的背後,有著村落發展的危機與轉機,城鄉差距擴大造成的人口外移與老化,正在跟web3相關工具與組織型態可能起到的作用拉鋸抗拮。

如果少了介於這兩個力量之間的行動者——同時也是山谷志村住民會議代表的竹內女士,曾在馬來西亞工作、熟稔人際串連的中澤女士,因關心山古志發展而搬來此地居住的設計師福田洋介(以Fukuda Original為工作室名稱),跨足藝術與公益、協助規劃Nishikigoi NFT專案等日本許多Web3專案的高瀨俊明(Toshi)——表層的觀光活動跟深層的資金與治理結構就會斷裂,鏈上的外鄉人來到這裡,將無輕鬆的門路一探究竟,而在地的村民與國民也很難知道,原來這樣一個小地方已經串連海外資源,開啟了跟全球行動者共同治理的篇章。

這些行動者要融入村里,識得地方問題,又要對外溝通串連,了解全球趨勢和區塊鏈技術,談何容易?但也只有他們,才能在社會基層方面真正撬動改變的槓桿。本次山古志村淺遊雖然未能與之深談,但從他們帶台灣小隊去過的地方、在網路頻道上與我們的互動,都能感受這些行動者跟村落的牽絆和對創新的不斷想像,位於首都中央的數位政策制定者恐怕很難實際體會到的這種情況。

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跟通往此處的山道一樣蜿蜒迂迴。此刻,各地的中介行動者仍在拚一口氣,在雪地留一盞燈。只要有燈,就一定有人。

黃豆泥( 18篇 )

分散自治與數位主權探求者,白天於公部門服務,晚上為FAB DAO與Volume DAO成員,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 2023)。嚮往制度設計與新興科技的撞擊,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張寶成( 27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