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0啟川獎」公布,楊奕軒以細膩寫實的《履山》榮獲首獎

「2020啟川獎」公布,楊奕軒以細膩寫實的《履山》榮獲首獎

「2020啟川獎」於上週六(21日)舉行頒獎典禮,由藝術家楊奕軒作品《履山》榮獲首獎。
啟川獎首獎得主楊奕軒與得獎作品《履山》。(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2020啟川獎」於上週六(21日)舉行頒獎典禮,842件遞件作品歷經初、複審二輪制審查,最終16件藝術作品脫穎而出。並由藝術家楊奕軒作品《履山》榮獲首獎。優選獎得主包括李明憲、洪紹裴、黃柏樺、鄭農軒、蕭卓宇;入選獎為吳以平、李阿明、周志勳、邱元男、胡銜文、黃昱昊、黃柏勳、黃煌智、鄭光烽、藍仲軒。
啟川獎頒獎典禮現場合影。(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為臺灣藝文支持拋磚引玉
「啟川獎」為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主辦,秉持著與時俱進的藝術支持精神,今年為貼近臺灣當代藝術脈絡,調整2017年開始舉辦的油畫徵件比賽方向,拓寬媒材限制且不限主題,正式命名為「啟川獎」,以實質的優渥獎金,提拔具潛力之優秀藝術創作者,鼓勵富創新思維與獨特性之作品。
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多年來致力推廣文化藝術,抱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核心價值。基金會於2018參與高雄攝影節,展示啟川先生攝影作品,2019年舉辦影像學術論壇,討論傳統抓拍美學,就臺灣、日本在攝影發展脈絡的爬梳關注,對攝影作品的典藏、保存及修復議題的關心,以及引導大眾進入攝影美學與影像哲學的思考。另外也在今年徵件增加攝影類別,延續前兩年基金會於攝影藝術的研究與扶植。本次「啟川獎」由高雄市立圖書館承辦,亦展現跨域合作的嘗試,圖書館也於徵件期間規畫當代藝術主題書展響應。
基金會特助陳建潤表示,基金會認為臺灣有許多能量充足的藝術家新銳,但藝文環境不如歐美國家完備,為扶植及鼓勵本土藝術家,基金會創辦徵件比賽。在藝術圈盡一份心力,期許臺灣優秀藝術家創作之路能更順遂,並協助走上國際舞台。同時期盼「啟川獎」拋磚引玉,讓更多臺灣的機構、單位願意支持藝文,一同為臺灣建立更好的藝文環境。
2020啟川獎頒獎典禮現場,陳啟川基金會董事長特助陳建潤致詞。(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臺灣藝術獎項新指標
此次「啟川獎」審查採初、複審二輪制,初審繳交線上資料,分成「平面繪畫」與「攝影」兩類審查,裝裱後尺寸限於116.5X91公分(50F)、厚度10公分、重量10公斤內;進入複審的參賽者繳交藝術原作,不分類共同審查,獲獎作品將典藏於基金會。評審團豪華陣容邀請繪畫與攝影兩類領域之資深藝術家、學者、評論家、策展人、畫廊藝術總監。包括:曲德義、莊普、陳泓易、陸先銘、楊明迭、沈昭良、沈柏逸、邱誌勇、張蒼松、陳蕉、王嘉驥、林岱蔚、趙琍。
2020啟川獎頒獎典禮現場出席評審。(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蔡秀玉提到,基金會長期致力在藝文的推動,今年「啟川獎」的規劃及審查,在精神與格局上可比擬在臺灣藝文具指標性的高雄獎,感謝基金會用心建立藝文舞台,讓創作者有更多的創作空間。
2020啟川獎頒獎典禮現場,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蔡秀玉致詞。(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評審陸先銘分享評選過程,過去評過許多獎項,從未遇到像啟川獎的投件量,初審單平面繪畫類即高達500多件,這次入圍與得獎作品的面貌豐富,可同時看到有寫實、具象、幾何、水墨和油彩等,作品型態多元。另外,啟川獎的獎金總額,不輸臺灣各大美展,期待未來獎項在規劃上,徵件規格再放大,讓藝術家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使作品呈現更為精彩。評審陳蕉則提及,臺灣目前私人企業和機構對於文化贊助不是那麼成熟,啟川獎開啟一條公部門獎項之外的道路,為臺灣南部帶來很好的開端,對藝術生態有很好的支持。兩位評審都期待這個獎項未來的走向,並期許啟川獎未來持續精進更加出色,成為臺灣指標性的當代藝術獎項。
2020啟川獎優選頒獎典禮現場。(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本屆得獎作品媒材多元、面貌豐富
首獎得主楊奕軒《履山》取材臺灣山脈,透過鏡頭觀察與紀錄行走的痕跡,畫作中寫實且細微的描繪,來自於影像的概念,構圖參考北宋山水畫的極簡構圖。在繪畫過程不斷回溯自身本質,探索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變化,嘗試創造某種人類起源所見的風景。作品去除色彩,抽離畫面的時間性,單純處理空氣和濕度,期待觀者能從觀看的過程中,超越人對風景的理解,意識背後超越時間的遼闊宇宙觀。
2020啟川獎首獎,楊奕軒《履山》油畫。(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本屆「啟川獎」頒獎典禮現場也同時呈現16位得獎者原作,現場作品面向豐富多變,得獎者在不同媒材概念間轉換。平面繪畫類善用媒材特性表現創作理念上的變化,蕭卓宇藉水性筆墨點寫,來呼應對人的觀察。鄭農軒參考古典繪畫中的敘事場景,採塗抹遮蓋的手法解構其意義,呈現單純的視覺感受,探討臺灣歷史在西方藝術銜接上的不連續。黃昱昊由筆墨傳遞虛擬物中的自然風景,透過繪畫將程式錯誤所產生的視覺經驗轉化,呈現在電子遊戲世界中的BUG與破圖,探索虛擬物與觀者的存在關係。攝影類在有限的尺幅中講述動人的故事,李明憲畫面流露矛盾情感,講述自身的心境,現階段如何取捨對攝影創作的堅持。黃煌智以爺爺的遺物編排敘事,傳達面對親人逝去的情感流轉。吳以平取都會建築場景,編導畫面構成,試圖打破場景疏離感,將建築線條從生硬隔閡轉為柔軟連接。
2020啟川獎優選,李明憲《餘燼》,攝影組件。(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本屆評審團代表張蒼松表示,今年得獎作品中,能發覺不少受文學和攝影的啟發影響,這次評審型態具挑戰性與跨領域激盪,產生更多的可能性,從評審結果來看,「2020啟川獎」可謂一個好的開始。在歷史脈絡中,臺灣文化發展是從台南府城由南往北,期待這樣一個想像,能刺激南臺灣的藝術,讓南北藝術藉獎項有個很好的競爭抗衡關係,樂見啟川獎未來的發展。
2020啟川獎優選,洪紹裴《Painting26 october 2019》,壓克力。(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2020啟川獎優選,蕭卓宇《變換・多元體》,水墨。(陳啟川先生文教基金會提供)
王瑀( 4篇 )

不願離開南部的彰化人,目前以文字工作為主要收入,與當代藝術努力保持關 係。書寫地域以臺灣南部為重心,關注非官方藝文展演空間。思考「地方」相 關之創作展覽,當藝術家將個人記憶、經驗作為某種創作材料時,分析創作路 徑,及其創作與城市歷史、文化間認同生產之關係。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