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透過科幻視角重新省視亞洲的過去與未來:「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透過科幻視角重新省視亞洲的過去與未來:「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由臺灣策展人高森信男及侯昱寬,以及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和泰國策展人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所組成的亞洲跨國策展團隊所策劃。本屆雙年展以臺灣建築師王大閎的科幻小說—《幻城》為靈感,策展團隊提出「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作為主題,透過多元的史觀與藝術家的視角切片,聚焦「亞洲未來主義」及「亞洲科幻文化」的探討。

兩年一度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所主辦的亞洲藝術雙年展,今年邁入第八屆,此屆由臺灣策展人高森信男及侯昱寬,和菲律賓策展人泰莎.瑪莉亞.奎松(Tessa Maria Guazon)、印度策展人安努舒卡.拉堅德蘭(Anushka Rajendran)與泰國策展人唐娜維.恰卜瑞蒂(Thanavi Chotpradit)所組成的亞洲跨國策展團隊所策劃。本屆雙年展以臺灣建築師王大閎的科幻小說—《幻城》為靈感,策展團隊提出「Phantasmapolis未至之城」作為主題,透過多元的史觀與藝術家的視角切片,聚焦「亞洲未來主義」及「亞洲科幻文化」的探討。共邀請來自15國家共38組藝術家、團體,展出作品橫跨平面繪畫、錄像藝術、大型裝置、建築計畫及文獻等跨領域、跨媒材的創作多樣性,以及線上/線下平台與社群媒體、衛星展放映計畫,總共容納417組件展品,其中28件為新作。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記者會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

跨國境展覽有效工作方法論

策展人高森信男表示,雙年展內容聚焦於亞洲未來,但在疫情下人們似乎也被迫進入一種幻象的場景之中,「我們已經生活在未來裡,但不見得是我們以為的未來」,面對無法迴避的疫情,徹底改變全球化的面貌。策展團隊在展覽策畫期間必須面對疫情的變動影響,但也思考如何將疫情下的跨國展覽合作有效工作方法論留下,成為此次雙年展相當重要的展覽執行重點。首先在策展人分工上,此次唯一經過隔離抵台的泰國策展人恰卜瑞蒂專注於論壇規劃、藝術理論與書寫計畫的策劃,印度策展人拉堅德蘭則為錄像藝術計畫架設線上與實體的並行,菲律賓策展人奎松進行文獻展演與空間性的思考。

何采柔,〈DOTS〉 2021,單頻道錄像,1時36分。(藝術家提供)

入境未來異域與幻城

展覽企圖以航太旅程、太空艙門、護照、月球等意象,引導觀者進入一趨近未來時空的奇幻城邦之中。包括一入場,即以何采柔的新作《DOTS》,作為開場。藝術家將疫情間文化場館設定的量測體溫與實名制流程重新設計,將「檢疫」與「入境」的意義結合,也明確的暗示觀眾即將要踏入的未來之境。每間展間的過場設計,也如同進入不同的太空艙門,呼應王大閎《幻城》小說中的時序—主人翁於西元3069年於太空中漂流於未知之境的空間感知。策展人侯昱寬表示,這次雙年展參展作品「時間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審視視點,展出作品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將近一世紀,希望探討歷史事件是如何與現在、未來的生活產生聯動,如何影響我們觀看未來的方式,以及亞洲未來主義如何建構的可能性,亞洲社會一直都是多樣的綜合體,這些歷史與未來之間是如何交集。

究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沒有超越或統一》。(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展場間太空意象艙門設計。(本刊資料室)

展覽企圖透過「科幻視角」重新省視亞洲的過去與未來,協助展覽太空意象艙門設計,及在藝術大道中展出《沒有超越或統一》的建築團隊—究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是本次雙年展唯一受邀的建築領域團隊。建築師吳承軒表示,藝術可以壟斷空間,也可以禁止時間,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語境,這次雙年展背景來自建築師王大閎的《幻城》文本,王大閎是位不斷在文學與藝術領域來回對話的建築師,他的建築風格也體現了臺灣美援時期的文藝體系,以及在臺灣、中國、西方不斷拉扯的風格鄉愁,《沒有超越或統一》以王大閎的建築風格作為一個思考的起點,使用王大閎經常使用的月洞,以當代建築的視點回望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讓歷史、符碼、未來都在這個展場中樞般的介面當中。

而在展覽間也呈現台灣戰後重要的雕塑家楊英風的《鳳凰來儀》,以及他過取鮮少被討論的前衛雷射光束雕塑作品,並展出藝術家曾經在阿拉伯利雅德公園的設計中,巧妙使用「月洞門」,也無形回應王大閎戰後現代建築的語彙。

楊英風的《鳳凰來儀》與月洞門設計。(本刊資料室)

亞洲科幻酷兒與月兔之歌

而在《沒有超越或統一》空間中,也呈現「文獻及研究計畫」的展區,臺灣研究者汪怡君,針對亞洲科幻酷兒文獻進行爬梳及展覽的呈現。汪怡君表示,科幻是創作類型,也是現實的延伸,她以科技做為核心呈現亞洲酷兒涉及性與性別的想像,以及對於身體與親密關係的限制,「性別不只關於性別本身;他們是政治、社會、文化與各種歷史的混合物。」 泰國策展人恰卜瑞蒂表示,這次雙年展和策展團隊聚焦討論亞洲的現代性與未來,身為此次雙年展的國際代表,她也特別思考如何將疫情元素和亞洲的關係,放置到展場之中。恰卜瑞蒂也策劃了「月兔之歌-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邀請本屆亞雙展策展團隊、國內外學者和參展藝術家共同探討科幻空間、生態與建築環境、自然現象等不同面向議題,拓展亞洲多樣性的文化視野。

李亦凡的《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本刊資料室)
金雅瑛(Kim Ayoung)的作品《涉裏溯水底實驗室》。(藝術家提供)

亞洲自身的科幻觀及未來觀

此次亞洲藝術雙年展也展出藝術家洪東祿近20年前的作品《小紅的誕生》,反映21世紀初台灣當代藝術界對於前衛性的想像。陳俊宇的《重返榮耀:讓_們再次偉大》提出讓樂齡者從軍,以政令宣傳的模式思考僵化的道德與倫理社會的想像限制。韓國創作團體Bang & Lee 由藝術家方慈英及李允準組成,此次作品《無名之地》,透過多頻道錄像、動畫及 3D 列印雕塑等媒材,組構出一套近似於劇場情境的裝置作品,並藉此回應藝術家們曾親身經歷過的超現實情境。

夏本度‧德(Sharbendu Du)「生態輓歌」系列。(藝術家提供)
李勇志《過期霓虹》系列。(藝術家提供)

夏本度‧德(Sharbendu Du)「生態輓歌」系列,是一反烏托邦故事。在該作品中乾淨氧氣變得極為稀有且被私有化,成為了商品。人類高度地意識到以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服務所具備的價值。韓國藝術家金雅瑛(Kim Ayoung)的作品《涉裏溯水底實驗室》描述一研究員回憶起 2020 年曾襲捲全球的 Covid-19 疫情。以虛實交錯敘事,提供被科幻情境包裹的哲學思辨中。李亦凡的《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藝術家以對於動畫技術過程間的反思,宰制的快感與對技術的輕蔑,和對於手感與人性灰暗的凝視,透過自喃的獨白來回,也反應了數位技術與人性以為宰制的限制。李勇志《過期霓虹》系列,是對於過去技術的哀悼與臨摹,以「過期未來主義」的描繪觸動觀者個人記憶及經驗,介於虛實交錯的中介處。

此次雙年展也擴延出國美館展場域,特別與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合作辦理「衛星展」,另與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合作辦理「衛星活動」,藉由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專題形式,進一步將對亞洲地區的討論延伸至蒙古與中亞,同時延展性別及數位科技議題的討論面向。

韓國創作團體Bang & Lee 作品《無名之地》。(藝術家提供)

 未至之城─2021亞洲藝術雙年展

展期|2021.10.30 –2022.03.06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403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