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分離課稅:為打造臺灣更加友善的藝術環境

分離課稅:為打造臺灣更加友善的藝術環境

立委施義芳日前接受建議,就臺灣藝術產業的現況與困境進行深入了解,最後以提案修改所得稅法,希望就文物、藝術品拍賣所得,改為「分離課稅」的提案。
國巨基金會董事長陳泰銘、前清翫雅集理事長洪三雄,於10月31日親自現身立法院稅務公聽會,為「僵固封閉課稅思考,扼殺藝術市場20年」發出不平之鳴。與會眾人異口同聲認為,僵化税制將臺灣藝術產業推進封冰冷穴。同日晚間,力晶集團董事長黃崇仁也以重要收藏家的身分,表達對「分離課稅」的支持。收藏華人與當代藝術有成的立樺建設公司董事長趙素堅,聽聞藝術交易改採「分離課稅」之議,同樣表示贊同。他說,「政府早就該做了。」
「分離課稅」的構想,獲得立委黃國書、羅明才等20位委員們的連署,並於10月31日,擴大舉辦公聽會。(簡秀枝提供)
香港政治紛擾,臺灣是否能成為下一個藝術品交易中心?
立委施義芳日前在洪三雄前理事長餐會中接受建議,返回立法院後,他的團隊就臺灣藝術產業的現況與困境,作深入了解,最後以提案修改所得稅法,希望就文物、藝術品拍賣所得,改為「分離課稅」。也就是以拍賣會落槌價「1%就源扣繳」,取代現行併入綜合所得、累進稅制的課稅方式。這個構想,獲得立委黃國書、羅明才等20位委員們的連署,並於10月31日,擴大舉辦公聽會、集思廣益。
立委羅明才。(簡秀枝提供)
31日的公聽會採邀請登記制,藝術界出席踴躍。現場除了財政部賦稅署官員努力攻防外,財稅學界的多位教授也出席表達稅賦專業意見。然而,他們觀念相對保守,列席者包括曾巨威、羅光達、黃耀輝、孫克難與楊葉承等人。他們顯然對臺灣藝術產業了解不深,不約而同地以「所得稅法尊嚴」、「稅務公平正義」、「稅短」和「圖利富人」等理由,反對變更目前的合併扣徵方式,他們堅持維護《所得稅法》,否則「不但破壞綜合所得稅稅制的完整性,而產生示範效果,一旦引起其他項目的所得跟進,後來果堪憂。」
「分離課稅」的構想,獲得立委黃國書、羅明才等20位委員們的連署,並於10月31日,擴大舉辦公聽會。(簡秀枝提供)
藝術界對齊心表示稅制改革的必要
所以,整個上午的公聽會呈現闔各言爾志、各說各話的局面。然而,藝術界則呈現難得的團結。首先,藝術界代表石隆盛率先透過比較國內外文物與藝術品交易所得稅制進行發言。他表示,現行稅制採自行申報、累進稅率,有可能免稅、退稅或虧損扣抵。而財稅單位最後收到的稅收卻少之又少。倘若採分離扣稅,則不必申報、繳交1%固定稅率,不但手續與行政流程相對簡便,稅收也會因此增加,更符合政府近年推動「輕稅簡政」的理念。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簡秀枝提供)
胡永芬則認為,「稅,必須收得到才是錢。」臺灣藝術品交易金額在兩岸三地佔比,從2001年的97%降到2018年的2%,市場已然流失。全世界有不少國家對藝術品交易所得都是採取免稅,但臺灣為堅持賦稅公平,反失去競爭力。胡永芬也說明分離扣稅的幾個優點。例如,合乎全世界與國人對收藏隱私心理的保障趨勢。她強調,臺灣已落後香港20年,即使採取和香港一樣的稅制,都還未必能將亞洲市場中心拉回來。「我們應該有決心全面性在經濟與產業條件上,大刀闊斧、一次到位,才有機會建一個讓本國藝術產業受惠最大的亞洲藝術中心。」
藝評人胡永芬。(簡秀枝提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曾肅良,則難得以學者身分挺藝術界。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親自在公聽會上臺發言,面對一室稅官與財稅學者厲言指出,「臺灣因課稅問題,將藝術市場扼殺20年,在市場萎縮下,課不到稅,更遑論課稅公平性。課得到稅再談公平性。」陳泰銘強調政府倘若課不到稅,談公平性就太理想了。他解釋,「文物、藝術品交易該如何課稅,他沒有特定堅持。然而國巨基金會長期關注藝術生態發展,很遺憾因為課稅問題,使藝術市場扼殺20年。」當年國際拍賣公司相繼退出臺灣、前進香港後,香港在亞洲變成舉足輕重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如今因為香港種種政治問題讓臺灣有機會重回藝術交易中心,臺灣其實有許多有利條件,包括生活文化、穩健金融等面向,政府應該思考修正偏差稅制,重新爭取國際拍賣公司返回臺灣。
國巨基金會董事長陳泰銘。(簡秀枝提供)
1992年在臺北佳士得公司任職的黃嘉若,站在立法院公聽會的講臺上則表示感慨萬千。1990年代,臺灣藝術家虎虎生風,每逢拍賣季,他總是以雀躍期待的心情,將臺灣藝術家列入拍賣目錄,不論老中青輩的藝術家都曾寫下拍賣市場輝煌一頁。曾幾何時,因政府稅務政策的偏差,拍賣公司基於穩私權保密的必要,引憾離開臺北。20年的時間過去,時間與市場證明這項稅賦堅持是錯誤的,現在該問,政府是否有這樣的魄力,重新給予藝術市場機會?黃嘉若重申,「臺灣文化底蘊、城市機能、運輸保險、飲食風華、觀光資源等各層面都具特色,現在或許是重新吸引國際拍賣公司來臺發展的契機。」
「分離課稅」的構想,獲得立委黃國書、羅明才等20位委員們的連署,並於10月31日,擴大舉辦公聽會。(簡秀枝提供)
從實際課稅營收來看
日前,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李怡慧以2015至2017年的「臺灣文化創意產業年報」近三年平均值作推算,在藝術品交易中,其中5%營業稅之年平均收入約為新臺幣2.03億元,20%的平均年營所稅約為新臺幣1.28億元。一年在藝術產業第一市場(畫廊和藝博會)淨收約為新臺幣3.03億元。至於藝術的第二市場(拍賣),更讓人跌破眼鏡,每年從臺灣在地拍賣,累收的稅款僅有新臺幣2千萬元。
臺灣拍賣風華從20年前佔亞洲市場的97.5%,挫跌到目前的2%。一來說明香港、中國大陸不知藝術市場為何物時,臺灣的藝術交易一直獨佔鰲頭。然而今非昔比,中華視覺藝術文化學會理事長劉熙海表示,「因為稅賦不友善,累進所得稅令藏家心生疑怖。當有重要作品釋出時,一定不會留在臺灣交易。」他舉例,2017年12月臺北藏家釋出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予北京保利拍賣公司,拍出人民幣9.135億元(含傭金),折合新臺幣45億元,若以1%的分離課稅,少說新臺幣4,500萬元入袋,是全臺灣該項稅收總額的二倍。又如,趙無極最大畫作《1985年6月至10月》,去年8月間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5.1億港元成交,折合約新臺幣20億元。而該作也是由臺中的收藏家提供,這幅作品若留在臺灣拍賣,同樣以1%的稅率課稅,也可以收到新臺幣2千萬元。何樂不在稅制上作修正,硬是拱手讓人。
中華視覺藝術文化學會理事長劉熙海。(簡秀枝提供)
根據統計,臺灣藏家實力佔香港藝術交易的3至4成,最高甚至達6、7成,可謂舉足輕重。一旦再造亞洲藝術交易重鎮,帶來的就業機會、社會外溢效應非常可觀。近年,中國大陸藝術界灌水炒作時有所聞,反觀臺灣藝術界勤懇低迷20載,這樣的純粹度是其他地區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黃嘉若以疼惜臺灣藝術家的口吻,提醒朝野不要妄自菲薄。
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在臺灣從事藝術產業的相關代表,如劉熙海、郭亨正、劉廷振、陳筱君、鍾經新、鄭筑尹、陳菁螢、李佩璇等人都在百忙中抽空出席公聽會。不但支持目前大家呼籲的「分離扣稅救臺灣藝術產業」,同時殷殷期盼國際拍賣公司重返臺灣,一起振興臺灣藝術產業。
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左)和雙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洪三雄(右)。(簡秀枝提供)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0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