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鋒用筆?其實漢代蔡邕(132-192)〈九勢〉:「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已經以一句話完全說明清楚了。到了宋代,沈括(1031-1095)《夢溪筆談》又講得更加詳細:「江南徐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處,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顯然,只要讓筆尖(鋒)保持在線條中心就是中鋒用筆。
寫字為什麼需要中鋒,這樣的用筆究竟有什麼好處呢?若是回到書法藝術萌芽之初,相信沒有人會在意用筆中鋒與否。顯然這個觀念是在發展過程中才慢慢探索並意識到其重要性,逐漸形成一種共識與追求目標。中鋒用筆的確切起源大概很難精準推知,不過換個角度從結果來觀察,不難發現歷代的傑出書法作品中,點畫線條講究圓潤厚重是一個基本的審美取向,也是一個普遍共通的品評標準。圓厚的線條會帶給人類眼睛一種溫潤堅實的量感,富有體積感的點畫也會加強審美的層次與感受。相反地,扁平單薄的線條對於眼睛的刺激感雖然可能較強,卻很容易出現尖銳、輕浮、瑣碎或不完整的聯想,在審美的境界上屬於比較負面的體驗,而且遠較圓厚線條來得單調乏味。
使線條圓厚的方法就是中鋒用筆。為何中鋒書寫能夠讓線條品質變好呢?那是因為以中鋒用筆時,筆毫的中心(筆尖)一直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中間的筆毛便處於最直的狀態,周圍的毫毛則是稍帶一點弧度,如此才能形成毛筆特有的圓錐狀。當筆毛最直時,墨水到達紙面的距離最短、時間最快,注入的墨水量自然會比周圍筆毛來得多,形成中間墨量最多、然後逐漸往兩側遞減的情形,如此線條便會在視覺上出現中間微凸的立體感,這與畫素描時利用濃淡來製造體積感的原理相當接近。然而,欲利用中鋒書寫出具有視覺厚度感的立體線條,僅有一次的機會,無法從頭再來或是修正描摹,是其困難之處。除了線條所具備的審美品質,中鋒用筆的技巧難度也是可被感知與欣賞的重點,對於具備一定書寫經驗的人不僅不陌生,更不可能無感。

對於中鋒用筆造成的墨量差異現象,古人非常智慧地以「錐畫沙」來形容,可說是十分清楚貼切。當鐵錐(狀似毛錐)從平整的沙面劃過後,隨即會出現一道中間深陷,往兩邊漸淺的深刻凹痕。由於光線的直線衰減特性,越深(距離光源遠)的地方就越顯幽暗,越淺的地方則會明亮些。在這種深淺明暗的作用下,也會營造出視覺上的立體感,完全與中鋒所寫出的線條墨色變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與沈括提到透光觀察紙背,能隱約見到筆畫中間有一道顏色較深的墨線,可說是完全一樣的道理。
事實上,在書寫過程要隨時保持中鋒並非易事,往往在書寫方向或是速度改變時,位於中心位置的筆尖便會偏離,使得線條的品質馬上降低。顯然,要達到中鋒用筆,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直到能隨心所欲操控筆上的所有毫毛。此時若能配合萬毫齊力的筆法,就有機會書寫出高品質的線條。例如顏真卿〈祭姪文稿〉中「蒲州」二字,點畫就顯得格外圓厚紮實。無論是這件「天下第二行書」還是其他傳世名作,觀者都很輕易能發現到這一類的圓厚線條,而不是扁薄的偏鋒用筆。(編按:關於「萬毫齊力」的筆法,請參考上期書品專欄〈筆痕:入木三分〉一文。)

有趣的是,即使同樣以中鋒書寫,線條品質還是存在著高下優劣的差別,這就是毛筆這個工具神奇與迷人的地方。由於書寫者程度不一的控筆能力,使得筆尖以外的毫毛作用狀況不盡相同,才會因應不同書寫條件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千萬根毫毛本身所具備的無限不確定性,再加上書寫者的技巧、審美、涵養等等差異,不約而同地影響線條最終的表現與品質。
中鋒用筆的執行成效越好,線條就會顯得越厚重立體,也就是傳統品評中所謂的筆力。當然,筆力的形成基本上除了需要中鋒,還包含其他的因素,例如速度、節奏、墨色、外形等等。儘管中鋒用筆是書法藝術的核心,但肯定不會是全部,例如偏鋒。偏鋒目前看來雖然觀感不佳,仍有其一定的地位與所應當扮演的角色,下期便會針對偏鋒用筆的優劣加以解說。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