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總有流水縈繞不去,王淑鈴的大河戀

總有流水縈繞不去,王淑鈴的大河戀

到了最後,一切都融為一體,然後有一條河從中奔流而過。這條河是由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開鑿出來的,它來自時光的底層,…
到了最後,一切都融為一體,然後有一條河從中奔流而過。這條河是由一場世界性的大洪水開鑿出來的,它來自時光的底層,在巨岩間川流不息。在某些石塊上,還留有萬古常新的雨痕。石塊下便是言語,其中一部分的言語是他們所發出的。在我心中,總有流水縈繞不去。
—— 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大河戀》,1976(註)
美國作家諾曼.麥克林所著的自傳式小說《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以故鄉蒙大拿州的大黑腳河(The Big Blackfoot River)為背景,在1992年由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執導翻拍成同名電影,片中優美壯麗的景致與饒富詩意的自白,使之成為電影史上經典而雋永的山川謳歌。熱愛釣魚的父子除了從特殊的蠅釣技術(Fly Fishing)體會到大自然生命規律,河水更是串連起親情交流、成為家族傳承價值觀或敞心暢談的重要場域,並充滿隱喻地將家人之間未曾言明卻無可動搖的深厚情感長遠綿延。同樣地,在藝術家王淑鈴心中,也有著這樣一條大河。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7》,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100x250cm,2017-18。(采泥藝術提供)
回憶中的大河奔流不止
出生於台中清水農村,旅居英倫逾20載的王淑鈴——談起小學時期每年前往大甲溪的遠足活動,依舊難掩語氣中的雀躍之情,沿途蟲鳴鳥叫、純樸而豐饒的盎然生機至今仍讓她難以忘卻,對於舊日時光的緬懷更促使長年旅外的她提筆創作。現正於采泥藝術展出「吟唱的河流」(The Singing River)系列作品,最早可溯及蘊育於十年前,而近期創作一幅長達9公尺的《吟唱的河流之二》是受到美國在台協會( American Institute of Taiwan,AIT)委託製作並於內湖新址典藏與展示,更可謂此系列的極致之作。王淑鈴把「吟唱的河流」系列視為一部交響樂,係以她所傾心與關懷的土地、大自然為基礎,摻入各元素的相互碰擊迸發出磅礡而豐富的悠揚樂章,運用多變的筆觸勾畫出波瀾翻騰的視覺效果令人震懾。
藝術家王淑鈴。(采泥藝術提供)
然而,王淑鈴強調此系列之所以命名為「吟唱的河流」,意即並非激昂或歡快地放聲大唱,她認為河流對人們傾訴的語調是低緩而輕柔的,在這之中留有供人思考的空間,潺潺的水流聲如絮語,讓人的心緒隨著悠悠節拍抑揚起伏,導引出內省的思考。這也如同《大河戀》中,身為牧師的父親曾對諾曼說的,「我以往總以為水的存在在先,然而如果你仔細聆聽,你會發現,水底下有語言。」提點人們須時時留心大自然訴說其奧義的聲音。
王淑鈴把自身與大甲溪相處的時間與空間情境融入畫面當中,並將中國山水畫的抽象概念提煉至當代語言,透過書法般的筆勢線條交織出繁複的結構,在層層堆疊的線條中相互呼應、牽引,反映出她對大河的所感所察。畫布上筆觸的縱橫交錯、布局的張弛緩急,如同河水推進的起伏節奏,過程中有湍急的激流亦有平緩的靜流,皆任憑她在其中快意揮灑,激盪起的水波或強或弱地撩撥人心。而從王淑鈴所鋪排的水流動勢,使觀者除了驚嘆其視覺表象的瞬息變化之外,更能明確看到她所指涉的一種變遷之感,關乎時間與空間流逝的嶄新詮釋,更多的是回望土地而生的反思。透過王淑鈴帶有懷鄉情感的目光,觀者得以循著線索再次檢視生存的現況,經由重新回溯過往的生活經驗並連結起彼此同步向前。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3》,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193x390cm,2017-18。(采泥藝術提供)
而在「吟唱的河流」系列的斑斕用色考量,王淑鈴屏除了直接指涉大自然的綠色,採以藍色與黃色的搭配,經由視覺接收再轉化為綠色的意象。大比例的藍色占據畫面,沉斂幽深的情境一如潛於每個人內心不可探知的伏流,而暖黃的乍現則像曙光,成為支撐人們莫忘初衷的有力後盾。一向偏好創作大尺幅作品的王淑鈴表示,「我希望人們能走進畫裡面去感受。」誠然,觀賞她的作品需要長時間消化,細細咀嚼她以暖心的回憶與滿溢的關懷所鋪疊之畫面,極具力量卻也充滿溫柔的無限包容。
重建人類與環境的密切關係
面對作品,王淑鈴自我審視說道,「分離」與「重建」兩大元素是她創作重要的元素,大部分與親情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她坦言,這十多年以來,親人的相繼離世對創作造成很大的影響,儘管生命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面臨分離與聚合,就如河水不曾為誰停留般持續向前,流水無痕,卻總能在心底鐫刻下一道道難以抹滅的印記。而她也進一步把這樣的思索拓展至更大的情境與空間,發散至對大環境的關注;王淑鈴以縈繞心頭的大甲溪為創作發想,卻又不僅只在描繪大甲溪。「台灣是我的根。」為了追尋藝術理想的王淑鈴從故鄉的源頭奔流至世界的另一端,遊走在東西兩方的生活型態所體會的寒暑更迭與自然變異,使她更加明顯感受到生態的變化是全球共同的議題。「回憶中的童年時光是美好的,環境是純淨的。」隨著世界力求進展的腳步益發緊湊,環境的變化速度更是急遽,王淑鈴希冀藉由這股緬懷的情思,揉合兒時的記憶與當下的觀察,隱隱點出今昔環境的變化,引發人們注意、自省更進而思考如何與大自然平和共處,並視之為地球每一分子的責任。「在我的一生中,世界與我們的關係發生了不可改變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存在於人類表達的各種形式中。創作的過程受到台灣的景觀因工業化與自然力量的拉扯,造成環境不斷改變的影響,再根據我的自身經驗一點一滴的重建。」王淑鈴如此自述。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8》,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200x280cm,2017-18。(采泥藝術提供)
川流不息的舊日河水風情喚起王淑鈴對美好無憂的童年進行追憶,發源自時光底層的大河潺潺,從過去流向未來,亙古常新;吟唱不止的河流將持續向每個人低語傾訴恆常的自然規律,悠久而有耐心地等待聽者的理解。而每段生命亦都是一條匯聚主觀記憶與客觀時間的長河,隨著美好旋律永續傳唱,也終將縈繞在個人心中。

註 諾曼.麥克林(Norman Maclean)著,王祥芸譯,《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麥田初版,1993年,p.145。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5》,壓克力顏料、油彩、畫布,100x250cm,2017-18。(采泥藝術提供)
王淑鈴個展「吟唱的河流」展場。(采泥藝術提供)

吟唱的河流——王淑鈴

展期:2018.09.15-11.04
地點:采泥藝術
地址:台北市敬業一路128巷48號1樓

 

楊椀茹 (Yang, Wan-Ju)( 138篇 )

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