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無為的方法與主體?關於「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無為的方法與主體?關於「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謝英俊團隊進入邵族部落,進行災區重建,天災迫使人們重新檢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而「住」的需求也在實踐中,拓展了現代建築的不足,或說是被遺忘的建築本質;展覽「為無為」展示並象徵著謝英俊這20年來,思索著人們如何成為真正的「居」民。
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由黃孫權擔任策展人,呈現20年來建築師謝英俊於國內外災後重建的案例。展覽標題,出自老子《道德經》;篳路藍縷和胼手胝足在謝英俊的建築計畫中,不單是一組形容詞,而是一個關於實踐的經驗、方法,乃至於過程。正因為如此的貼地入世,「為無為」的「為」與「無為」才有建築師存在的可能與必要。展覽選在9月21日開幕,銘記著921大地震對台灣帶來的影響,謝英俊與團隊進入邵族部落,進行災區重建,天災迫使人們重新檢視自身與自然的關係,而「住」的需求也在實踐中,拓展了現代建築的不足,或說是被遺忘的建築本質;展覽展示並象徵著謝英俊這20年來,思考著人們如何成為真正的「居」民。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覽現場。(攝影/劉星佑)
骨與血肉
「凡是建築都必然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而不僅僅為人體提供服務。」
——《建築七燈》(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黃孫權認為要分析謝英俊在台灣展開的一系列工作,必得從社會性建築(Architecture of sociality)的角度理解,這不僅是建築計畫,更是一個空間生產計畫。展覽現場,展示著謝英俊團隊所執行計畫的記錄,也盡可能的透過展示,分享建築實踐的方法與過程。第一個展間展是一個真實比例大小的房型骨架,實體骨架旁的牆面,描繪著建築骨架的剖面圖;「這是建築的白骨觀」謝英俊於開幕如此的介紹著。「白骨觀」是佛家修持的法門之一,通過對人的骨相進行觀想,對治世間法的貪愛執著。而謝英俊由此引申,不單是要拋棄建築品味的思考,骨架之於建築的主體,更是謝英俊對於建築系統的實驗的起點;骨架的布局與配置,參考邵族傳統家屋型式與尺寸的「白骨觀」,觀者有機會換位思考般的,以自己的身體丈量台灣傳統原住民生活空間中,祖靈籃恭奉台、寢台之於身體的尺度感受,與過往生活空間裡的經驗有何不同,從中得以進一步理解不同文化脈絡下的生活軌跡。另外,一旁牆上的側視圖,既是中國間開結構的傳統,也呼應著近代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推崇的「牆柱分離」邏輯示意,靈活拆建的結構,標誌著謝英俊思考居所本質時的起點;而觀者在這個骨架認知的基礎上,參照展場的各種過往的紀錄,才得以更具血肉。
策展人黃孫權於展覽開幕現場。(攝影/劉星佑)
建築師謝英俊於展覽開幕現場。(攝影/劉星佑)
從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以及四川汶川地震等地方的災後重建,都可以看到謝英俊團隊的足跡,然而天災與災區的關係,並非單一的因果關係,如同謝英俊所說:「災區的問題不是解決災後的問題,而是解決過去的累積。」當建築成為科層分類下的專業時,「家」永遠只能以商品的方式供人選購,藉由「白骨觀」所還原的,不只是建築結構般的本質透視,而是在拾回建築之於人類的築巢本能之外,再次檢視將「住」視為資產所衍生的國家治理問題,這些真實景況往往在災後無所遁形。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覽現場。(攝影/劉星佑)
系統與批判
「如果說「修復」(to fix)的這些不同含義看起來相互矛盾,那麼它們的內在聯繫就是某物(一件事、一個問題、一種渴求)可以得到安置的意思。」
——大衛.哈維(David Harvet)
謝英俊總結這幾十年來的經驗與說法,他的建築系統共有三個主要部分,包含「持續性建築」、「開放系統架構」與「互為主體」。上述三個系統所涵括的內容,分別是建築的材質與材料、建築時的合作與溝通,以及建築如何與使用者在居住前或居住之後,產生更多「住」以外的互動。黃孫權認為謝英俊在上述三個系統裡,透過建築回應他自己直覺所感受到的部分,而這個部分也是建築工作中最具有意義的「社會性」。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覽現場。(攝影/劉星佑)
在生態建築、合作建房與新農村建設的計畫裡,謝英俊的社造策略直指了國家與資本之間的共謀結構;天災事件後的進駐,亦顯示了國土復育、劃定特定區域與永久屋等政策所遭遇到的矛盾。在實驗與實踐之間,「災區」或許並不是正確的說法,災區是在單一政策下的土地管理,所被賦予的名稱。而重建的意義,也不單只是一間屋舍的賠償經費,房屋與時間的關係在永久與中繼之間,往往缺乏更多屬於人的延續與傳承。一個寓所包含不只是居住地/處,而是一個從文化出發的生活圈,謝英俊企圖在開放的建築系統間,考量不同的地域、文化、社會經濟與科技工藝等條件下,容許人造建構環境的有機生長,進而生成隨時間彈性變化的構築系統。
而可持續建築,則是以重建及維護自然與人造建構環境的平衡為目標,肯定人類尊嚴及其價值的同時,追求經濟平等的居住模式。正因為需要傳承,所以每個「永久」都是「中繼」,正因為有所延續,所以每個「中繼」都是「永久」,謝英俊在特殊的時空裡,參與了集體居住需求下的人際互動,建築師角色於此顯得更為有機。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覽現場。(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有待思考的公共性
地方感與感覺結構的關係,需要的不只是敏銳地觀察,而是在一個近似「為無為」狀態下,才能遭逢的生活骨架。「築室在旁,三年不成」,地方感是生成的(becoming),每一個社會都會產生其支持自身的空間。亦即,每一個空間都瀰漫的社會關係;「為無為」並非拋棄建築師的主體,與此相反的,謝英俊另闢或者說尋回一種建築師的主體,也因此,如同公共空間般的特性,在營建術語、工法的簡化等特徵裡,在在可見其中的溝通與對話串接,為的是從根本打破現行營建體系下的窠臼,讓建築專業得以實現居民參與、協力互助、社區區域經濟與凝聚社區主體意義等概念。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展覽現場。(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鷹架構成的牆面與展間,充滿著進行中與未完成的氛圍,穿梭在鷹架間,結構的聲響,讓行徑的步伐總是無法過於鬆散,在鷹架隔間閱讀展示的資料與書籍時,更得以進一步感受,每個計畫現場的篳路藍縷和胼手胝足。然而,美術館的展示何嘗不是有待參與的公共空間,而對謝英俊所執行的計畫而言,最適宜的展場,不只是在營建的現場,甚至是在參與建築,或是抗議活動居民的經驗分享之中。

為無為——謝英俊建築實踐展

展期:2018.09.21-2019.02.10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本館104-105展覽室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