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黃心蓉專欄】國家的靈魂,關於文化外交的可能性

【黃心蓉專欄】國家的靈魂,關於文化外交的可能性

2017年中一場脫歐公投(Brexit vote),徹底打亂了英國和歐洲原有的夥伴關係,各方無不關切英法兩國在…
2017年中一場脫歐公投(Brexit vote),徹底打亂了英國和歐洲原有的夥伴關係,各方無不關切英法兩國在今年1月高峰會議首次就國防、難民及打擊恐怖分子等議題重新協商時的互動。為了釋出善意,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會議舉行前夕,特別搶先透露出借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予英國的規畫。這份重禮,果然引起外界對雙方未來友誼的高度期待。
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創作於11世紀,長70公尺,寬0.5公尺,而現今只存62公尺。掛毯上共出現623個人物、55隻狗、202隻戰馬、49棵樹、41艘船、超過500隻鳥和龍等生物,以及約2,000個拉丁文字,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 Myrabella)
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創作於11世紀,長70公尺,寬0.5公尺,而現今只存62公尺。掛毯上共出現623個人物、55隻狗、202隻戰馬、49棵樹、41艘船、超過500隻鳥和龍等生物,以及約2,000個拉丁文字,描述了整個黑斯廷斯戰役的前後過程。(© Myrabella)
從文化資產的角度來看,完成於11世紀的貝葉掛毯可謂是最能象徵英法千年恩怨情仇的文物。1066年英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過世,由王后的哥哥繼位,是為哈羅德二世(Harold II),但同樣可對英國王位主張繼承權的諾曼第公爵威廉跨海出兵爭權,在哈斯汀(Hastings)一役大勝,登上英國王座,史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貝葉掛毯很有可能是由征服者威廉同母異父的主教弟弟在戰後數年委託製成,不過學界對此說法尚未完全接受,其實貝葉掛毯也不是真正的織錦掛毯,而是佈滿刺繡的平紋麻布,總長約70公尺,高50公分,以罕見的大型橫式卷軸手法呈現。由左至右,如逐格動畫般依時間軸逐幀勾勒從拜訪到大戰的幾十個場景,人物簡樸,卻有緊湊的戲劇感。因為貝葉掛毯在工藝上的獨特性,也因為掛毯的相關人物都是改變英法歷史的角色(game changer),950年來掛毯從未獲准離開法國,且在諾曼第地區的貝葉市有專屬的博物館。雖然也有報刊猜測法國是否有意藉當年勇暗諷英方,但英國博物館界對馬克宏的大禮無不喜出望外,甚至已有博彩公司就可能的展出地點:大英博物館、西敏寺、坎特伯里大教堂和哈斯汀等開出賭盤,歡迎下注。借展講究禮尚往來,所以英國應該回借什麼,也成為熱議的話題。目前暫時以19世紀初期英軍從法軍處奪來的埃及考古發現、也是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鎮館之寶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呼聲最高。儘管貝葉掛毯的出訪最快也要在2022年後才能成行,但文化外交的確已讓英法破冰,為焦頭爛額的歐盟帶來了難得的小確幸。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鎮館之寶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大英博物館提供)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指的是憑藉訊息交流,影響輿論及他國民眾對一國看法的外交策略;而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堪稱是公共外交最關鍵的一環,畢竟只有在對語言或藝術等文化意涵了解的狀況下,訊息的解讀才有意義。兩國訊息交流可以是政府主導,也可以是民間自主,但文化外交主要是由官方發起,表現形式從元首贈禮到藝術家駐村、雙邊文化季、甚至如南韓對北韓所播放的流行音樂心戰廣播等,非常多元,執行單位也通常不是處理例行外交的外交部。如傳統上中央集權的法國,文化部往往能夠精確地作出配合國家整體外交考量的決策。所以早在馬克宏之前,就有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與文化部長馬樂侯(André Malraux)為了加溫美法關係,同意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甘乃迪(Jackie Kennedy)的邀約,破天荒地借出蒙娜麗莎(Mona Lisa)的先例。冷戰期間,爵士樂大使(Jazz Ambassadors)計畫則是由國務院出資,成功突破鐵幕,進入共產國家表演,被譽為是美國的秘密武器。當然,除了部會之外,文化外交也可以在政府授意或資助下,由行政法人或非營利組織擔綱。如英國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和德國的歌德學院(Goethe Institut),長期性地以半正式身分,在世界各地推廣本國語言、敎育與文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文化協會自籌收入有絕大部分來自開授課程與舉辦考試,如台灣學生聞之色變的雅思考試(IELTS,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其中1/3的所有權就是由英國文化協會持有。每年數百萬考生的英文檢定費用,讓全球英國文化協會在贊助文敎時,有了豐厚穩定的財源支持。
美國於冷戰時期的爵士樂大使(Jazz Ambassadors)計畫。(© fatoudd)
文化外交在20世紀已被廣泛使用,但自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喬瑟夫.奈伊(Joseph Nye)在 1990年提出以文化為重的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一說後,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而其有助創意產業出口的加值效益,尤其使得各國趨之若鶩。英國文化政策以臂距原則為重,政府很難直接指揮國立博物館,但2005年英國首相訪問中國時,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的館長也受邀與會,巧妙地在媒體前將館際備忘錄的簽訂提升到國與國的階層。至於法國在文化外交及商機創造的手腕施展上,更是爐火純青。以過去半年為例,先有阿布達比羅浮宮(Louvre Abu Dhabi)的開幕,繼有與沙烏地阿拉伯所簽的歐拉(Al Ula)遺址挖掘開發合約,雖然法國文化界對大量輸出專業人、物仍有所保留,但極力折衝促成的政府已然憑此取得與當地政權對話的管道及數十億歐元的諮詢顧問費,是其他國家難望其項背的成績。
阿布達比羅浮宮(Louvre Abu Dhabi)的成立為法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文化外交合作案例。(©Louvre Abu Dhabi, photo by Roland Halbe)
阿布達比羅浮宮(Louvre Abu Dhabi)的成立為法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文化外交合作案例。(©Louvre Abu Dhabi, photo by Roland Halbe)
不可否認的,在政治、軍事的硬實力強權下,軟實力也會碰上施展不開的挫折。如川普(Donald Trump)對數個回教國家所實施的簽證禁令,衝擊多項展覽及活動,美國的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雖然在補助審核上,不受恐回效應影響,但基金會本身也面臨預算刪減的威脅,無法有更多的作為。例如最近在約旦的國際城市節中,台灣攤位遭中國打壓一事,也說明了文化外交遇上形勢比人強時的無奈。不過軟實力的滲透,本來就著眼於滴水穿石的恆心和全球佈局的宏觀,不需以一時成敗論英雄。
台灣的文化外交耕耘時日已久。文化部的駐外單位網絡,包括台北文化中心、台灣書院、台灣文化中心、光華新聞中心以及駐英、西、俄等國的代表處文化組等,日益綿密;文化部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多項方案推動藝文邁向國際的紀錄也很輝煌,深入各種政治敏感場合行銷國家品牌。但台灣的實質外交處境遠比以上諸國艱難,挑戰也越來越大,文化外交要確保此後台灣價值觀在國際舞台的能見度,必須更明確地整合部內和跨部會的資源,發展從藝術、國安到商貿、觀光更切實的全局性目標。畢竟文化外交的本質在揭露一國的靈魂(the soul of a nation),而還有什麼比公開赤裸靈魂更需要內省的行為呢?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4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