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蕭文杰專欄】待完成的轉型正義,踏查基隆港口城市的二二八文化地景

【蕭文杰專欄】待完成的轉型正義,踏查基隆港口城市的二二八文化地景

所謂的「促轉文資」、「不義遺址」、「負面文化資產」,是學者在面對過去人類犯下違反人權的場址所延伸的不同稱呼,但為將其歸納為文化資產,並將其保留目的,是為了記取歷史,不願悲劇再度發生。

關於二二八事件的不義遺址

去年筆者曾經有一篇關於臺北二二八文資地景的專欄文,當時的寫作動機是出於政府對於有形的文化資產的詮釋過於單一,對於二二八事件相關場址卻缺乏保存與詮釋的積極做法,因此許多二二八事件場址因為都市更新而消失。殘存且有歷史價值的二二八事件空間,即使因為經歷文資審議被保留,仍有很高比例沒有把二二八事件列入指定、登錄文化資產的原因,同時被保留下的空間場域有的亦欠缺說明。即使路過,大多數人也不知該處是歷史重要事件空間,所以有必要重新檢視目前的文資保存狀況。

保留並說明類似二二八事件這類傷痛地景,在臺灣仍有很大的困難。除了都市開發的壓力之外,主要是二二八事件引發臺灣社會長時間的寒蟬效應,經歷高壓統治,使經歷事件者與其後代家屬,仍有許多人噤聲不敢說、不願說。

現今的政治氣氛上,固然較過去開放。但不可否認的是,政客為了私利,刻意要人民遺忘二二八,只要碰觸此議題,就經常被抹黑冠上撕裂傷痕、撕裂族群的罪名,民間即使要用私人力量立碑,也遭遇到不少困難。

另一方面《文化資產保護法》的設計並非是針對「促轉遺址」、「不義遺址」設計。地方文化局與部分文資委員對這類不是以美學、建築作為評斷標準的文化資產並不了解 ,行政人員也不想增加業務量 ,這使得有許多這類地景在來不及調查的狀態下消失。

世界遺產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是納粹屠殺之地景,如今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保留這一類「負面」、「讓人不愉快」、「困難的」的歷史場址,並將其歸類到文化資產,並不是標新立異,國際上已經有諸多類似案例。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老早就將曾經是屠殺滅絕人類的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匈牙利亦藉由《多瑙河畔之鞋》(Shoes on the Danube Bank)的藝術作品解讀歷史。就保留「負面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詮釋說明這些場域,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防止悲劇重演。

布達佩斯於多瑙河畔有紀念二戰期間被屠殺之公共藝術《多瑙河岸之鞋》(Shoes on the Danube Bank)。(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臺灣面對「促轉文資」、「負面文資」的起步非常晚,直到近年來才有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此條例當中,固然談論了統治者大規模侵害人權事件之發生地,應予保存或重建,並規劃為歷史遺址。但是指定、登錄文化資產的權限在地方文化局,「促轉會」現階段並無任何公權力。這也導致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2017年通過後,我們許多縣市的法定文資依舊不願、不敢將侵害人權事件發生地或地標,列入文化資產指定、登錄的理由,這也顯示多數的地方文化局不願意正視文化反省。

二二八事件的關鍵地點:基隆

由於篇幅關係,筆者無法將全臺灣及澎湖二二八事件地景詳盡的書寫完畢,因此以小區域的縣市來書寫,而本篇二二八專文主要是承繼去年臺北二二八地景之後,談論北部的基隆二二八地景。

就二二八在基隆而言,這城市有兩個特色。首先是軍事重地基隆要塞司令部設於此,基隆要塞司令部在日治時期日軍的管轄範圍就涵蓋了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國民政府接收後一樣視為軍事要地。又因為基隆是港口城市,這裡也是蔣介石所派中國增援軍隊主要上岸之地,就二二八事件歷史的角度而言,必定留下遺跡,然而事過境遷,有部分場域因為建築、設計上的意義指定、登錄成為法定文化資產,可是成為文化資產的理由當中,諸多歷史事件似乎被忽略了。

而文化資產的詮釋本來就應該全面。以基隆的歷史建築,港西二西三碼頭倉庫為例,1947年二二八事件,第21師及憲兵第4團抵臺後的「掃蕩」基隆市區,1949年國府遷臺,1954年韓戰反共義士,或1955年大陳島撤退抵臺等重要歷史事件,幾乎都與基隆港有關。但國家文化資產網的簡介仍然是只介紹日本時代的建築史,這種現象顯示台灣文資教育過於侷限在建築樣式,忽視了歷史上地標的價值及其所謂的場所精神。因此筆者給基隆市政府的建議,二二八事件地景該有明確詮釋與說明。

臺灣旅京滬各團體請願代表張邦傑等人所呈之「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各界請願陳情與建議」,案由為「為呈請嚴辦屠殺臺胞禍首陳儀柯遠芬史宏熹彭孟緝並解散殘害民眾之別働隊特務大隊以收民心而保人權」。其中內文提到死傷人數約一萬,用鐵絲穿足裸等惡行,此文獻與林木杞等人之口述歷史相符。(圖片來源:國家檔案資訊網)

基隆港周遭建議增列象徵性紀念碑或說明

基隆市區的二二八紀念碑位於中正公園山上,1995年落成,造型宛如「西洋蠟燭」。由於落成之初二二八仍是敏感話題,設計者設計的「西洋蠟燭」讓人難以聯想跟二二八有任何關係,而即使已經解嚴,有碑無文的現象仍長達8年。

可是基隆市區二二八事件主要是發生地在基隆港及田寮河周遭,紀念碑設址位置引發場所精神之相關問題。紀念碑是否應該遷移至事件發生地附近,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山與港口意象是截然不同的。

基隆港才是與二二八歷史息息相關的地景,根據歷史記載,1947年3月的衝突中,許多人在基隆港邊被槍殺,也有些受害者是在田寮河附近遇害,屍體隨河流沖至基隆港。

根據死裡逃生的林木杞證言,與他同時被丟入港內者,約達81名。台灣旅京滬團體提出的報告書中指稱,軍隊用鐵絲穿過人民足踝,或裝入麻袋投拋海中。

另基隆港周遭建築亦有二二八傷痛地標,且目前屬於基隆法定文資,那就是有基隆歷史建築身分的海港大樓(舊名基隆港合同廳舍),碼頭工人翁麗水返家途中遭海港大樓上的國軍槍殺而死。而至今因為基隆港周遭無相關說明,也無相關之碑文或公共藝術陳述,是否應比照布達佩斯港邊,製作適當的公共藝術或紀念碑呢?

基隆海港大樓,舊名基隆港合同廳舍,位於火車站左前方,碼頭工人翁麗水在此遭遇樓上槍枝射殺。(圖片來源:文化部文資局)

八堵車站人民自力救濟立碑,可以為基隆其它二二八地景參考

基隆八堵車站是二二八事件的「不義遺址」。所謂「不義遺址」。根據促轉會網站定義:國家透過不當手段和體制,系統性傷害人權的種種「不義作為」所發生的歷史現場。

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八堵木造車站是1908(明治41)年興建,如今已經改建,建築外觀的原貌也消失,不過1994年因遺族不願事件被忘記,推動立碑,所以此處立有蒸氣火車造型的「八堵站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

八堵車站的二二八事件,起因是基隆要塞士兵因無票乘車與站務及民眾發生爭執。3月11日,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命其姪子澳底砲臺司令史國華率兵前往處理,史國華他所率的軍隊入站就槍殺鐵路局員工數人,包含被拘捕後死亡者,共17名員工罹難。

「八堵站二二八罹難員工紀念碑」是民間在缺乏資源下,立碑寫歷史。即使地景已經改變,也不願歷史消失,用少量資源將事件記載呈現。或許當政府不作為時,民間可以自行來推動。而同樣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地的高雄車站、嘉義車站屬於法定文資,公部門針對這兩處法定文資,卻無任何二二八事件簡介,公民能不推動嗎?

已經具有古蹟身分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攝影/蕭文杰)

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欠缺轉型正義之文資說明

基隆要塞司令部是基隆地區二二八事件「不義遺址」的重要代表,相關事證皆指向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與增援的21師在基隆參與血腥侵害人權,多人於基隆要塞司令部被槍斃罹難。

可是基隆要塞司令部在2010年指定古蹟後,官方簡介依舊沒有將二二八歷史事件列入,現任的市長與文化局對於此處的再利用,寄望的是紙風車劇團能進駐,把這裡當表演訓練、道具創作工坊。但這樣的在利用方式,豈不是忽略在地團隊,更對於促轉遺址缺乏想法?

基隆要塞司令部局部有史宏熹題字。(攝影/蕭文杰)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建築物,牆上有一石匾,上方題字「屏障東南」,就是被認為是基隆屠夫的要塞司令史宏熹,在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六日一日所題。該主體建築前方立有「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部巡視紀念碑」,也是史宏熹提字,1946年10月25日,蔣介石來台參加臺灣光復週年慶祝大會後,曾至此處巡視,顯現此處軍事地位重要。若透過專業的導覽設計,這些歷史痕跡是能彼此串聯,讓基隆二二八事件明晰的。

而將這些事件以歷史價值當成文化資產指定理由,放置在網站之中是簡易的行政程序,各地文化局是不是應該盡快做呢?

基隆要塞司令部「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部巡視紀念碑」,為史宏熹提字。(攝影/蕭文杰)

沒有記載的二二八,「琉球漁民慰靈碑」需要陳述歷史事實

琉球漁民慰靈碑位於社寮外島集善堂外廣場,社寮島今日名稱為和平島。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仍有琉球漁民約30人居住於此,琉球漁民因不會說中文,被21師軍隊槍決,和平島公園九孔游泳池旁海岸,就是當年槍決地點。

由於有30多位琉球漁民死亡,因此日本沖繩縣擬興建一個慰靈碑,透過議員向當時的基隆市政府申請。本來紀念碑要命名為「二二八死難琉球漁民紀念碑」,但是不被允許,因此名稱妥協為「琉球漁民慰靈碑」,而簡介碑文亦沒有提及二二八事件,由此可知轉型正義在臺灣依舊困難。

所謂的「促轉文資」、「不義遺址」、「負面文化資產」,是學者在面對過去人類犯下違反人權的場址所延伸的不同稱呼,但為將其歸納為文化資產,並將其保留目的,是為了記取歷史,不願悲劇再度發生。既然各地政府對於促進轉型正義光說不練,民眾為何不用自己的方式,自行推動這類文資保護活動,例如自行辦理地景導讀、製作解說牌,或許都是方式之一。

參考資料:

1. 高傳棋,《基隆碼頭僅存的老倉庫
2. 促轉會不義遺址網站
3. 二二八基金會二二八遺址資料庫
4. 國家檔案資訊網

蕭文杰( 7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