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黃心蓉專欄】政治文宣進化論:跳脫中華民國美學,競選視覺的101種可能

【黃心蓉專欄】政治文宣進化論:跳脫中華民國美學,競選視覺的101種可能

選舉文宣嚴苛的功能取向和賞味期限,選舉圖像在臺灣一向很難脫離圖鑑式的思維。滿山遍野、各黨各派印著候選人頭像的海報、看板、廣告、布旗、商品、周邊小物,無不以一目了然為原則,簡單粗暴的直接從顏色和數字入手,告訴選民投XX黨、XX號,所謂委請專業設計團隊打造深度圖文也是近幾年才有的嘗試。
大概是因為選舉文宣嚴苛的功能取向和賞味期限,選舉圖像在臺灣一向很難脫離圖鑑式的思維。滿山遍野、各黨各派印著候選人頭像的海報、看板、廣告、布旗、商品、周邊小物,無不以一目了然為原則,簡單粗暴的直接從顏色和數字入手,告訴選民投XX黨、XX號,所謂委請專業設計團隊打造深度圖文也是近幾年才有的嘗試。選舉美學雖然對臺灣來說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但號稱民主大國的英國和美國,早已產生許多專門記錄選舉或參與選舉的藝術及視覺作品,如英國藝術家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選舉的幽默」(Humours of an Election)系列,時至今日還是能讓世界各地的選民心有戚戚焉。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拉票》(Canvassing for Votes,1755)的場景在某些國家的現代選舉中仍然司空見慣。(© Public Domain)
「選舉的幽默」以1754年牛津郡國會議員選舉為背景,當時英國只限擁有不動產的男性得享投票權,因為選民少、容易掌握,也沒有無記名投票制,所以脅迫、賄選時有所聞,以嘲謔著名的霍加斯也就不客氣地將素材戲劇化的誇大處裡。如在《拉票》(Canvassing for Votes)一圖中,維新黨(Whig)和保守黨(Tory)的樁腳在小酒館的招牌下,正一人一邊試圖賄賂選民。《投票》(The Polling)所呈現的則是兩黨各施其法找人頭來拚票的荒謬主題:坐在椅子上乖乖聽人指揮圈選的顯然是一個無行為能力的選民,其後還有正被抬上階梯即將投下神聖一票的重病患者。邊角上因為車夫和隨從耽於玩牌、行將翻覆的馬車車廂內則有象徵英國的女子不列顛尼亞(Britannia),以此暗喻賄選及不公可能導致國務出軌。「選舉的幽默」原著四張以油畫繪成,但之後也以版畫發行,流通很廣。
威廉.霍加斯(William Hogarth)的《投票》(The Polling,1755)的場景在某些國家的現代選舉中仍然司空見慣。(© Public Domain)
循著霍加斯腳步、宣揚投票權利不可蔑視的還有美國畫家喬治.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1811-1879)。相較於霍加斯的冷眼旁觀,同時也是政治人物的賓漢在創作「選舉系列」(Election Series)三幅大作時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個人的切身經驗與理念,如《郡選舉》(County Election,1854)所記錄的就是賓漢本身也參選的密蘇里州選舉。為了強調每人一票、每票等值,圖中沒有明顯的主角,從選民的衣著打扮也可清楚得知他們來自不同社會背景,法院柱子上還昭示著「人民的意志,最高的法律」(The Will of the People The Supreme Law)。因為彼時沒有選舉人名冊,畫面右方紅衣投票人必須手按聖經宣示,發誓沒有重複投票,再對著法官及書記大聲說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俯首的賓漢頭戴帽子坐在法院階梯,似乎正在記錄某事,中景尚有一長串排隊等候投票的選民。賓漢本來希望美國國會圖書館能夠巡迴展出「選舉系列」,他也有意將其發展成版畫,加速傳播民主訊息,不過兩個計畫最終都沒有如願實現。
喬治.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的《郡選舉》(County Election)中的每人一票、每票等值,但其實沒有包括女性及奴隸。(© Public Domain)
但單就傳播訊息來看,油畫、版畫當然沒有印刷海報來得搶眼、有效率。商業製作的海報因為完稿快速、價格低廉、張貼方便,而且圖樣也能用在平面廣告或路邊看板,所以是20世紀選戰重要的宣傳工具。1978年,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和工黨(Labour Party)在景氣低迷的英國展開割喉戰,競選海報竟意外成了扭轉乾坤的關鍵。當時保守黨委託薩奇兄弟(Saatchi & Saatchi)廣告公司設計海報,廣告公司以等著領失業救濟金的蜿蜒人龍,加上直白的說明「勞工沒有工作」(Labour Isn’t Working)為主視覺,因labour一字在英文既是勞工,也是工黨,所以「勞工沒有工作」也可解讀為「工黨沒有作為」。這是英國史上首次有政黨委託廣告公司負責競選圖像,雖然業主對於標語出現工黨一字有所猶豫,擔心反而在無意中行銷競爭對手,但一語雙關的效果竟然出奇制勝,順利在1979年把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送進唐寧街十號,薩奇兄弟從此平步青雲,弟弟莫里士.薩奇(Maurice Saatchi)成了上議院議員,哥哥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成了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的主要收藏家,海報則在日後獲選為英國百年來最佳海報。
「勞工沒有工作=工黨沒有作為」(Labour Isn’t Working)的海報開創了保守黨在20世紀後期的黃金歲月。(© Ged Carroll)
圖文並陳、訴求直接的海報是群眾運動中鮮明獨特的立場掌鏡者。位於美國加州、致力於保存政治和社運影像故事的政治圖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al Graphics)藏有八萬多張相關海報,但晚近最著名的競選海報當推2008年塗鴉藝術家謝帕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以模板技術為美國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加工繪製的肖像。圖中歐巴馬以3/4側面角度凝視遠方,堅定的眼神呼應下方大寫的希望(Hope),用色強烈、寓意明確。「希望海報」純屬自發創作,但由於正面指數爆表,僅實質海報印發就超過數十萬張,更不用提網路瘋狂轉發的效應為歐巴馬團隊帶來的助力。在歐巴馬當選後,美國國立肖像畫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隨即將此海報納入收藏並公開展示。
2008年塗鴉藝術家謝帕德.費爾雷(Shepard Fairey)以模板技術為美國總統候選人歐巴馬加工繪製的肖像「希望海報」。(© Obey Giant)
科內利亞.帕克(Cornelia Parker)的《左派、右派、中間派》(Left, Right and Center)是英國國會藝術典藏首部入藏的數位作品。(from UK Parliament)

不過,當代選舉觀察最特別的藝術生成還屬英國下議院選舉藝術家(Election Artist)的委託。英國下議院是世上少數設有藝術小組(Speaker’s Advisory Committee on Works of Art)的國會。自2001年起,每逢英國大選(general election),國會藝術小組會委託一位藝術家捕捉選舉的眾生百態。因為脫歐情勢不定,過去幾年大選頻頻,至今已產生六 位選舉藝術家,每次委託費用大約在1萬7千英鎊左右(約新臺幣66.8萬),交通、住宿等另計。藝術家題材、技法不限,但須保持作品中立,如第一位選舉藝術家是很受矚目的肖像畫家喬納森.姚(Jonathan Yeo),他所創作的自由民主黨、工黨和保守黨黨魁三連畫油畫,乍看之下和一般政治人物半身像相符,但各畫的寬度其實是依三黨國會議員的席數比例計算而出。2010年的藝術家西門.羅伯茲(Simon Roberts)創作媒材是攝影,除了在24天全國選戰跟拍及一天觀察聯合政府組成所得外,他還徵求了超過1,600張公民攝影師的作品。至於首位女性選舉藝術家科內利亞.帕克(Cornelia Parker)則選擇在2017年拍攝兩部短片及14幅照片。據英國小報報導,部分議員曾對帕克短片的內容感到不解,也表示選民可能會質疑公帑的使用是否合宜。然而,政治和藝術的共通性終究遠比議員的認知更高。在空拍機震耳的雜音中,刊有選舉新聞的報紙飛揚於下議會的當代藝術也許讓議員霧裡看花,但我們平常在電腦或電視機前,不也常常目瞪口呆地看著民代諸公言行作為,興起各種困惑或憤怒的情緒。畢竟說到底,政治和藝術不都是一門明明堅持各自表述,卻又迫切需要觀眾的學問?
黃心蓉(Patricia H. Huang)( 49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