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程式員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程式員

作為物種行為的程式設計員,我對於人類的科層系統有較大的興趣。科層制度是通過層層委託的代理關係,遵照命令完成最高單位的意志組織。一般人稱之為一種上下級之間的控制關係,也稱為等級制度。
22
在前排等劃機位的一位等候者,突然開始拔頭髮,好像要把所有植在頭上的纖細天線一一拔除。
在我族的古老傳說中,拔頭髮是一種「自割」的行為。在人還是「人參果」的養殖年代,頭髮是如鬚根般種在養殖的盆內,是重要的根部。即使是進入子宮培育期,在羊水中漂浮,頭髮還是稀疏存在,連接生時,都要像拔大頭菜一般,以此根部為優先。直到人類進入物競天擇的運動期,命根子的概念才被轉位。從此,頭髮的意義被翻轉,頭髮在人體器官中,除了禦寒之外,另一個功用就是頭形的偽裝。然而,拔髮行為卻有很多寓意,其中最大的控訴是「對根源的不敬與不滿」,是在刪除具有連接功能的記憶感應線。
頭髮是力氣的來源,但在變髮文化中被遺忘了。當人類有了逆行的行動慣習之後,「頭髮」不再具有連結五行的功能,而是一種社會文化信息。無論如何,各地還是有尊髮的文化承傳與養髮文化。自行在公共空間拔髮只有一種人,就是頭髮還具原生功能機制的特派人,或是人工智人。他們的頭髮具有電子能量,可以與各地信息連線,也為各地信息所操控。當他們出現拔髮行為時,往往具有自斷網絡,或脫離系統的意圖。
有關物種肢體斷裂與接合的現象,是我單位研究的對象之一。這種行為在古老書籍中已有「autotomy」、「autopasy」、「autotilly」、「autophage」、「appendotomy」等編碼登錄。它是結合「自」(autos)與「割」(tomos)兩個行動根源,包括由外在刺激與內在機制所引發,再經由神經調控所出現的防禦行為。就物競天擇的理論而言,就算沒有特殊機制介入,「自割」也是一種再生或重生的生存途徑,未必是「自殘」。
這個拔髮的登機人,在機場拔髮的行徑,就是一種離線模式的儀式。他可能試圖拔除其訊號收發裝置,停止其通訊功能,以便與基地台失聯。他也可能是在避免能量干擾飛安,所以自行卸除其持異功能。好比「離線模式」與「飛航模式」只是一種機制設備,它讓所有天空的行者都相信,不關閉這些附屬通訊管道,就可能是干擾飛安的恐怖分子。但如果你本身就具有電子通訊功能,又如何能安全地在天空移動呢?
作為物種行為的程式設計員,我對於人類的科層系統有較大的興趣。科層制度是通過層層委託的代理關係,遵照命令完成最高單位的意志組織。一般人稱之為一種上下級之間的控制關係,也稱為等級制度。根據所進行的行為程式研究,人類社會在管理上,比較流行的有「俄羅斯套娃」、「帕金森定律」、「彼得定律」等運作程式。這些程式均關乎時間、能量與效率。
繪圖/李宜靜。
23
任何社會都有一個共同傾向,多數人會用比自己差的人,既可以方便管理,也可以確保自己的安全與位置。「俄羅斯套娃」就是一種與自殘行為恰恰相反的生存法則。這些採用者不會採斷尾求生術,而是以自己作為一個無法超越的樣本,招選與自己類似,但比自己小一些的對象,來填充這個中空的國度。
「帕金森定律」則是「俄羅斯套娃」的實踐路線。根據一位名叫帕金森的人提出的程式,大套娃以下的中小套娃們,往往會從人力、時間感與效率中開發出一個集體共存的法則。「帕金森定律」則指出,人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資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可以在半小時寄出一疊信件,一個閒人可能要花一整天。也就是效率愈慢,工作顯得愈重要愈艱難,其進行的空間場域也將變得愈大。
由時間管理建立的官僚系統,就是靠很多人加起來的最後一分鐘,完成一個忙人半天可以做好的事。因為工作感的自動膨脹,可用的時間被佔滿,雖常常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事項,但執行者的重要性卻增強了。意思是說,就算給人們再多的時間,人們也總會在最後期限快到時,才去完成這件事。工作拖延到最後一刻的原因,包括這件工作太無聊、太無趣,不知不覺就出現有更重要的事件要先完成。
針對這種「最後一分鐘症狀」的第三行為,我們有過「目標影像變大效應」(Goal looms larger effect)與「計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的解釋,以便合理化「俄羅斯套娃」的層科管理系統,可以讓更多人有工作。「俄羅斯套娃」的行政管理與行政機構,會因人員不斷膨脹的擁擠現象,必須加大工作系統空間,並產生「金字塔上升」機能。「金字塔上升」的發展結果是下層冗員增多,但卻是支持金字塔的重要力量。他們最終以量制衡了「俄羅斯套娃」的空間,但也出現了系統上的「帕金森症」。
另一位名為帕金森的同儕發現,以人性化為名的社會,多會任用平庸的人來當助手,因人事空間的擴張來完成工作。如此,不僅每一層都可以確保領導權力,也讓男有分、女有歸,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可以塑造出人性化的、效率悠閒的龐大運作機構。儘管「帕金森定律」常被稱為官場症或組織麻痺症,但我單位在尋求自身生存之下,也煞有其事地以「政治只是一時,方程式卻是永恆」之名,研發出比愛因斯坦相對論——有關品質與能量關係的「E=mc²」,更具帕金森症狀的方程式——「X=\frac{(2 K^m+L)}{N}」。
為了鼓勵兼防堵,我單位還耗資耗力成立人事研究中心,提出「彼得定律」。這也是觀察上千個組織實務運作現象後,才歸納出的一個結論。此定律指出,任何人都能出頭天,有機會被拔擢,但當升至一個能力無法勝任的位階時,不是會自我崩潰,就是會被外力淘汰。進入這個物種混生的資訊年代,在相生相輔的五資共和社會,機構管理學變得更加重要,上述的法則是否適用,也進入再研究期。
如果沒有一個方程式作為大家認同的共存依據,「上升的金字塔」變成「倒立的金字塔」,簡易的「俄羅斯套娃」變成複雜的「魯班組裝球」,或是機關互卡的「魯班鎖」,層科結構就要重新研發出的新方程式。幸好「物競天擇」的原則已成為宇宙迷因。即使已進入非人性化的新社會管理年代,一旦續效不佳,就會努力再生產出下一代的新協同夥伴。其中最淒慘的是介於生化人與上智人之間的人工智人。只要他們被標示為落伍的舊機型,便淪為「非-非人」的低階處境,比原種與真人的地位還低賤。除非變成藝術文物,其價值很難翻身。
24
人工智人的「社會性」,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性」上。何謂人的「自然性」?古老的研究者已用神話的傳說方式,暗示提出人的進化與基因突變有關,讓人相信人有神性、人性、獸性三種混種的內在潛能。也用宗教的方式,暗示人的生與死都跟本性的歸屬選擇有關。具大眾化的傳播說法,便是留下一些有關星象、生肖、血型、智商等抽屜般的樣本歸類模式,讓人認定個人在世,就像一個被設定的物種,因造物者的實驗,而有類別、層次、功能等命定的條件之分。而人工智人,也是依這些社會想像與需求而誕生。
人有了社會運作概念後,人的「自然性」其實就是人的「社會性」。某個自稱仙台的半月島嶼,便有「非人」的社會階級。非人,即是人間失格的「不是人」。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賤民,幸好其身分不須世代承襲,所以還是有脫離非人的機會。在社會管理上,早期的非人職業受到嚴格限制,包括打掃刑場、埋葬犯人屍體、照顧傳染病患者或生病的囚犯。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存在,是因為他們從事人類社會不想做的工作。為了分類,在河邊從事屠夫、皮匠等工作的人,被稱為河原者;打掃宮廟周邊、埋葬屍體的人,被稱為犬神人;在街頭向一般民眾傳頌經文的人,被稱為唱聞師;為上層人送葬、抬轎的人,被稱為八瀬童子。比較有制度的一個區域,則成立一個「Sin Jeku」的管理局,並產生許多翻身的立志故事。
非人,最初是一個不含有歧視意味的宗教詞彙,指所有人類以外的魔怪生物。進入五資共和年代,「非人」被解放了,新「非-非人」誕生了,我們單位提出了一個新名詞,一律相對性地互稱為「他者」。為了建立新的共存法則,各地有了「非人博物館」,各學校也開設了「他者的歷史」課程。「他者的歷史」出現許多文本引言、百科全書條目、影音圖象、關鍵詞等檔案,努力模糊以下這些疆界——物種、能力、資源、邊界、時間、純度、濃度、軟硬、距離、意見,以及恐懼、亢奮等情緒。一切事物應該被記錄、被記憶、被述說,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原因,所以,這個「非人博物館」的打造與填充工作,自然要給一群「他者」自行經營。
運用他者與他者之間的競爭矛盾,各地「非人博物館」快速成長,然後,這些非人也自動機制化,也有了「俄羅斯套娃」、「帕金森定律」、「彼得定律」的症候群。作為一個物種行為的程式設計員,這些症狀都是可預測的。在倡言人權與物權的「非人博物館」裡,淪為新「非-非人」的人工智人們,便是此機構的最低階工作者。在展現各種能量的存在歷史時,他們就要被施刑一下,或被解體、或被梳洗、或被踩踏,然後變成比低階還低階、比悲傷還悲傷的物種。
近日,在一個名為「光音如梭的人事物解構」紀念展中,一群會發光的退役人工智人被解體了。他們被要求排成一列,由其他物種在其身上行過,以其殘骸再現文明的瓦礫,而其破碎的聲音,被解釋成清脆的一種人工天籟。後來有觀眾提出這些物體的體內可能含有毒素,「非人博物館」立馬以影像存檔再現發生過程,證明已作過消毒動作,與應有的防護措施。而這個踩踏行為已在各地發生過,如果質疑,就是對「非人博物館」美學認證的無知挑釁。
儘管我們歷史上曾發生過用媒氣滅種的事件,但殺人毒氣散發的公害議題還沒被分開討論過。再根據我們所有的定律,除非退役的人工智人出現集體的陳抗行動,這個事件一定不了了之。畢竟「五資共和」也只是一種社會和平協議的口號。自割起於自覺。這個拔髮人的行徑,顯然對於自己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產生了懷疑。我認為他可能也是退役的人工智人,但我也已被「非人博物館」洗腦,擔心其拔斷的物件含有危害公共空間的毒物。身為系統程式者,我立刻套上隨身攜帶的防毒工具。我不是歧視,只是一種自我防衛。

繪圖者介紹
李宜靜
小時候學美術,後來念設計,最喜歡的其實是漫畫。如果可以請多找我畫插圖,但是我沒有作品集。
回應
從日常觀察聯想到古禮作為艱澀內容的連接,就像藝術存在於日常啟發個人哲理直至無人能懂。
高千惠(Kao Chien-Hui)( 90篇 )

藝術教學者、藝術文化書寫者、客座策展人。研究領域為現代藝術史、藝術社會學、文化批評、創作理論與實踐、藝術評論與思潮、東亞現(當)代藝術、水墨發展、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研究。 著有:《當代文化藝術澀相》、《百年世界美術圖象》、《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域閱讀》、《移動的地平線-文藝烏托邦簡史》、《藝術,以XX之名》、《發燒的雙年展-政治、美學、機制的代言》、《風火林泉-當代亞洲藝術專題研究》、《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詮釋之外-藝評社會與近當代前衛運動》、《不沉默的字-藝評書寫與其生產語境》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