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提按:聚散離合

提按:聚散離合

「提按」並非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書寫技法,是因應桌子出現後才發展出來的控筆技巧,其主要功能是控制毫毛的聚散離合,以達到調整筆鋒位置的效果

「提按」並非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的書寫技法,是因應桌子出現後才發展出來的控筆技巧,其主要功能是控制毫毛的聚散離合,以達到調整筆鋒位置的效果。至於桌子尚未運用於書寫中的晉唐時代,由於採用持紙書寫的方式,加上字體較小的緣故,「提按」的筆鋒調整工作都是使用轉筆(捻管)的方式來處理。隨著桌、椅進入中國人的生活中,書家開始將紙張放置於桌上書寫,持筆角度也更加垂直於紙面,字體也因為桌子所提供的穩定的書寫面而開始加大,原先適用於持書小字的轉筆法已經顯得捉襟見肘,於是便逐漸發展出新式的提按之法。

當筆往下按時,筆毫隨之發散鋪開,線條也加粗,此時仍然要注意中鋒的使用,否則線條就會變得扁薄無力。然而,書寫過程中最難的不是按,而是提筆。什麼時間點該提是最難掌控的,書家的優劣勝敗往往由此分出。提筆的作用很大,可以瞬間將離散的筆毛往中心聚合,這是因為毛筆的彈性與錐狀,加上墨水的吸附與重力。提與其他筆鋒控制的循循善誘方式不同,有著非常直接的效果,可以立即調整筆鋒位置,在書寫速度較快的行草中運用最廣。

祝允明66歲時書此四首七言律詩,詩文收於《懷星堂集》,其中〈閒居秋日〉更是多次抄寫。全卷落筆迅速,字形變化多端,行間相互穿插,既有密不通風,也有疏可走馬的強烈對比效果。書寫時,今草與狂草交替使用,筆勢連綿不絕,氣象萬千,筆勢縱橫,別有一股傲視群倫的豪氣。儘管屬於狂草作品,卻能狂放而不亂,點畫間無一不合乎規矩法度,處處展現出高超的用筆技巧與深厚的書學涵養,不僅是個人草書之高峰,也是書法史上之傑作。

明 祝允明〈書七言律詩卷〉
紙本,本幅30.8×395.9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閒居秋日。逃暑因能蹔閉關。未須多把古賢攀。江(此字點去)并拋杯勺方為懶。少事篇章恐礙閒。風墮一庭鄰寺葉。雲開半面隔城山。浮生只說潛居易。隱比求名事更艱。宿茅峰。下馬門前一振衣。翠微亭迴逼清徹。雲端洞裡山中(以上兩字點去)真人過。月下山中長史歸。絳霧暈牀砂氣伏。紫雲穿竇朮芽肥。神方能詠不能遇。一夜爽靈峰外飛。宿金山寺。窗中一抹海門焦。珠貝魚龍共此宵。枕得善才參後石。洗來天漢轉時潮。神遊會解靈妃珮。耳靜能傳少女簫。況是梵王宮闕裡。蓮花葉上暫逍遙。句曲道中。老至誰憐畫錦明。春來聊得客襟清。霄依星斗宮牆府(此字點去)臥。曉旁神仙宅舍行。眼看山多城郭少。肩挑詩重簿書輕。何時總入煙霞去。不見人間寵辱驚。乙酉秋日叢桂堂酒次書。枝山道人。(圖/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祝允明(1461-1527)〈書七言律詩卷〉是他傳世草書名作,無論用筆、結字或章法都達到極高水準,反映出第一流書家的書學功底與藝術造詣。此作中可以見到祝允明大量使用提按的技法來控制筆鋒,盡量讓每一筆都能達中鋒的要求。「解」字(圖1)一共轉了兩次小圈,第一圈在準備轉之前先按,將筆往左下帶,最低點處讓筆順著往左上轉,此時因為速度比較快,筆鋒還來不及調整至中間位置,從左側偏淡墨色推測筆鋒已經偏向右方,線條圓厚度也降低。程度差一些的書家,此時只能任由筆鋒繼續偏離,進而發展為更扁薄的線條。然而,對於祝允明這種等級的書法家,只需輕輕將筆一提,馬上就回復到中鋒書寫的狀態,線條隨即圓厚起來。接著是一個大弧形,為了豐富變化,刻意加速讓邊緣出現些許飛白,造成一種不修邊幅的率性,展現出書家靈活的運筆技巧。第二圈一樣出現筆鋒偏離的狀況,這是因為時間與距離都太短,書家控制的力量會因為柔軟的毫毛而出現延遲效應,一時之間完全反應不過來,因此需要利用「提」這劑猛藥來重新拾回中鋒用筆。

圖1 明 祝允明〈書七言律詩卷〉中的「解」字。(圖/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

「晝」字(圖2)運筆速度更快,除了第一筆橫畫稍慢一些,接著就猶如旋風驟雨一般。第一個圈在開始轉之前就呈現飛白狀態,起先往下按壓,接著往左上轉,筆鋒同樣跟著偏掉,線條變得寬扁,毫毛也著紙不均,此時書寫者立即搭配提筆動作,將散開毫毛瞬間收束起來,讓筆尖重新回到線條中間,筆畫又再度顯得厚重起來。在大圓弧的部分,特別加入明顯的提按動作,讓飛白線條也帶有粗細的變化美感。第二個圈仍舊是先按再提,然而書家在提到最高點時,突然改變毛筆路徑,讓筆鋒偏側一邊,由圓轉直接轉換成折筆,從線條左側墨色較濃可以得知此時筆鋒偏左。當眼睛足夠敏銳的觀者看到這突如其來的鋒勢改變,或許會直接判斷為敗筆的出現,然而祝允明下一秒的提筆動作,讓筆毫再次收攏時,就瞬間打臉觀者方才的誤判。對於一流書家而言,所有的筆法技巧在隨機應變下,都可以自由運用與轉換,完全無法限制他們的書寫。

圖2 明 祝允明〈書七言律詩卷〉中的「晝」字。(圖/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

提按的出現與受重視的程度,無疑都直接反映出轉筆的古法,在桌子出現後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書寫需求,因此兩者並無優劣之差別,只有合不合時宜的問題。書法藝術之所以能夠如此博大精深,可長久地持續發展,正是因為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書寫的技法與審美也會不斷地調整與修正,因此拘泥於任何古法顯然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何炎泉( 12篇 )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副處長。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