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藝術資料庫百百款,要找到資料之前,得先找到正確的資料庫。本篇彙整海內外33個古美術領域最常被使用或最新開發的資料庫,分為「整合型資料庫」、「博物館型資料庫」、「特色型資料庫」三大類,簡介其收錄內容與使用方法,以及各網站的資料授權原則。
整合型資料庫
本單元所介紹的「整合型資料庫」,主要針對跨館際的資料查詢平臺或入口型網站。目前多數整合型網站功能以內容導流連結為主,未直接授權資料內容。但近來在「開放近用」(Open Acess)的趨勢之下,也有部分整合型資料庫扮演了推動資料開放的角色。

ACROSS。(網路擷圖)
ACROSS(Archives Cross boundaries)是國內第一個跨檔案館、圖書館與博物館之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臺,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所建置,整合國內及日本如國史館、中研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等共計36個機構、99個檔案資料庫,約有900萬筆檔案目錄資料,收錄資料年代從明清橫跨至今,資源以文書、圖像及照片資料,並有部分影音、器物及地圖資料,有助於暸解臺灣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或是早期風俗習慣及生活樣態。使用者透過平臺之查詢結果為共通之檔案資源目錄,可利用「連結原始資料庫」之選項,連回各機關之資料庫頁面查看更詳細資訊。例如檢索「鼻煙壺」一詞,將可連結到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目錄索引資料庫、中研院近史所清代奏摺資料庫當中的相關文獻檔案。

文化部典藏網。(網路擷圖)
為統整國家珍貴數位文化資產,文化部設立「典藏網」,整合所屬各典藏機關的文物資訊與圖像,方便大眾由此單一窗口檢索不同機關之相同類別、品名、作者、年代、是否為Open Data等藏品資訊,再視藏品開放權限及使用需求,連結至各館申請授權。目前「典藏網」整合之藏品總筆數為595,058筆,典藏機構涵蓋面向從史前文物到當代藝術,其中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家電影中心、國立臺灣文學館等各館都有超過5萬筆文物資料公開於典藏網上。其「關鍵字」搜尋欄可對應到文物描述資料,例如搜尋「浮世繪」,可找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葛飾北齋繪〈中國鳥瞰圖〉,雖非浮世繪,但資料提及葛飾北齋為浮世繪師之故。若於「人名」欄搜尋「北齋」,則可更精準查到〈中國鳥瞰圖〉之外45件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北齋版畫,既可自由穿越各館,亦得精準鎖定範圍。

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網站。(網路擷圖)
「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網站」是一個資料庫入口網站,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以2004年編印之《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為基礎,重點式蒐藏國內外漢學研究資料,匯集相關數位建置成果,使用者可由此入口網站連結至臺灣、中國、日本、歐美等各地公私立機關所設置之資料庫。網站內容有12分項,分別為:綜合性資源、古籍文獻、社經/民族、 哲學/宗教、歷史/地理、史料/古文書、傳記/族譜、文物考古、語言/文學、藝術、科技及中醫等。以「藝術」類項為例,下分為總論、書畫、民間藝術、建築美術等;「文物考古」類項下分金石、甲骨、簡帛、敦煌學、古蹟、古墓等。

漢籍分布GIS系統。(網路擷圖)
全球漢籍分布GIS系統由安徽大學文學院主持開發,整合了全球500多所漢籍典藏機構,以GIS地圖的形式呈現各館分布位置,並附上各館藏單位官方網站、古籍目錄檢索、數據庫等資源。以日本東京地區為例,可同時看到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宮內廳書陵部、國立國會圖書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慶應義塾圖書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尊經閣文庫、靜嘉堂文庫等多個重要漢籍館藏地的所在位置、典藏數量以及資料庫連結。既是個便利的古籍目錄資料庫索引,亦有助於古籍研究者瞭解各地區典藏特色。此系統為「奎章閣中國古典文獻資源導航系統」的子系統之一,該系統另外還搜羅不少古籍研究資源及有趣的數位人文資料庫,如「書格網」、北京師範大學開發的「全唐詩知識圖譜」、麥基爾大學圖書館 Digital Initiatives團隊設計的「明清婦女著作」資料庫等。

Smithsonian Open Access。(網路擷圖)
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是由美國政府資助、半官方性質的第三部門博物館機構。2020年將其旗下19座博物館,9座研究中心、圖書館、檔案館及國家動物園超過280萬張高清晰圖檔,甚至包括2D與3D資源,悉依「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免費開放,不受版權限制,並允許商業使用。除了使用權限自由,另一特色是開放了高解析度的清晰圖檔,如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藏〈石造盧舍那佛法界人中像〉,便提供了高解析度tif檔及3D模型檔,觀者不但可以放大圖像,還可以360度觀看不同角度,飽覽佛像袈裟上所刻畫的繁複法界諸相圖像。Smithsonian Open Access為英文介面,多數中國藝術藏品的品名及作者名不一定有對應之中文資料,若以中文搜尋未果,可嘗試鍵入創作者之漢語拼音查詢。另外,因並非所有文物資料均為可下載資源,可將搜尋欄下方的「Open Access」欄取消,便可搜尋到有IIIF「國際圖像互通架構」(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 IIIF)圖像觀覽的文物資料。

JAPAN SEARCH。(網路擷圖)
JAPAN SEARCH是由日本內閣府主辦、國立國會圖書館執行之整合型資料庫,於2019年開放試用版,預計2020年正式版上線,提供日文及英文操作介面。該資料庫主旨為整合日本國內重點人文藝術社會類資料庫,橫向連動各資料庫的內容,方便海內外使用者輕鬆接觸及運用日本的文化資源,以利推動文化保存、地方創生、教育研究等事業。立於開放精神,資料庫主要採用CC0授權,包括46萬9352筆資料可供教育及商業用途,1,252,801筆資料可供線上瀏覽。所串連之古美術領域資料庫例如:「文化遺產ON-LINE」、「國立國會圖書館Digital Collections」、立命館大學「ARC古籍資料庫」及「ARC浮世繪資料庫」,還有大學共同利用機關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所建置之「歷史人物畫像」、「平安京都名所圖繪」、「在外日本美術」等,並持續增加中。

日本e國寶。(網路擷圖)
2010年啟用、由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運營的「e國寶」網站,集結日本四大國立博物館(東京、奈良、京都、九州)所藏「國寶」及「重要文化財」等級之1057件珍貴文物資料,包括高解析圖像、基本介紹及賞析,並可轉換日、簡中、英、法、韓等多語言,但圖片僅供線上瀏覽,不可下載使用。若比較「e國寶」與同為四大國立博物館資料庫、2017年開放的「ColBase」,後者檢索範圍擴及所有館藏,且可下載圖片商業使用,文物描述資料亦更為詳盡;不過「e國寶」所顯示的文物影像解析度較佳。「e國寶」的檢索類目基本上同於日本國寶的分類,包括繪畫、書蹟、建築、雕刻、考古、歷史資料,而工藝品一類又細分為金工、刀劍、染織、陶瓷、漆工等,另將法隆寺獻納寶物獨立為一類。檢索時需注意使用的語言版本,輸入相應的語言才能搜尋。除了網站版本,「e國寶」也於2011年推出免費的手機App。

日本人文學OPEN DATA共同利用中心。(網路擷圖)
本站是一個以日本最新AI技術為導向的入口網站,蒐羅各式數位人文應用成果資料庫,研究者可透過此站瞭解AI在藝文資料的最新應用面向。例如「AI辨識日本古代草書成果資料庫」,以14世紀《徒然草》為例,以往人力解讀1頁約需10分鐘,透過AI人工智慧判讀系統,比對反覆出現的字,辨別出的文字再跟資料庫內百萬字碼對照,再篩選出最適合的文字,只要3秒就能完成判讀。另如「顏集合」資料庫,以日本繪卷、繪本當中的人物樣貌為數據,餵給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在海量圖繪資料中比對出同一人物的形貌,對藝術研究可望啟發新方向。
博物館型資料庫
邁入數位時代,「數位典藏」對全世界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而言都是必備工作。早期各館建置資料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於文物的典藏保存與管理,近來在文化資源共享的趨勢下,走向資料開放近用,鼓勵大眾親近並應用這些珍貴資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資料開放平臺。(網路擷圖)
臺北故宮自2017年起建置Open Data資料開放平臺,資料分兩大類,一為故宮之文物圖像及基本資料;另一大類為以xml程式語言所撰寫的大量文物基本資料、會計資料等數據性或文字性資料之資料集(Dataset)。「精選圖片下載」目前共有10,726筆文物高解析度圖片,可透過朝代、類別及關鍵字檢索,提供文物編號、類別、尺寸、功能、質材等基本資訊,並有簡短說明。此外,臺北故宮尚有「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及「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等二種文物資料庫,共有7萬筆以上的72dpi中低階圖像及文字資料可供免費自由下載及應用。

日本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網路擷圖)
日本國會圖書館由帝國圖書館及貴族院、眾議院圖書館匯流成立,除資料的蒐集、保存,更重要的是為國會活動提供相當程度的支援。本資料庫可檢索、閱覽、觀賞國立國會圖書館電子化館藏以及其收集的各類數位資料,共有350萬筆以上(含電子雜誌、電子書)的資料。基本檢索欄區分為圖書、雜誌、古籍善本、博士論文、官報、憲政資料、日本佔領關係資料、Prange文庫、電子書籍.電子雜誌、錄音.映像關係資料、歷史的音源、地圖、特殊digital collection、其他機構電子資料。特別的是,雖然所有資料都可以在網站上檢索,但圖像調閱分成有網路可用、圖書館可用(限參與數位資料傳送的圖書館)及國立國會圖書館館內可用三類。

看見臺灣歷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網路擷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建立於1992年,以臺灣歷史為主軸,涉及考古學、民族學、民俗學與博物館學等範疇,典藏類別有圖書文獻類、器物類及影音類。該館典藏網可以使用關鍵字、登錄號、名稱、歷史分期、年代、材質、類別等進行快速檢索,也可以按藏品分類瀏覽,分別有圖書文獻類、器物類及影音類,下轄多個子類。單筆文物內含登錄號、尺寸、年代、創作者、製作地等基本資料外,部分文物尚有相關影音檔案。

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網路擷圖)
數字文物庫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資料庫之一,共有52,558件文物。搜尋及分類方式較為簡易,除使用關鍵字搜尋,也可以依照文物的文物類別匡列,文物類別共分為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瓷器等26種。單件文物提供文物號、分類及年代等資訊。北京故宮博物院另有藏品總目,是北京故宮博物院2004至2010年間第五次藏品清理工作成果,該目錄僅以羅列的方式呈現,無查詢功能。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資源檢索系統。(網路擷圖)
國立臺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以地質礦物、植物、動物、人類器用等方面作為典藏目標。該館典藏系統中分植物學、動物學、地學、人類學四大類,各類下尚有子項,以人類學為例,有原住民類、考古類、歷史類、北美類、南洋類及貨幣類。點選需要的類別即可找到相對應文物條列。單筆文物中包含編號、名稱、功能、尺寸等基本資訊。

日本國立博物館所藏品統合檢索系統(ColBase)。(網路擷圖)
Colbase為日本國立文化財機構轄下四間國立博物館(東京、京都、奈良、九州)藏品的檢索系統(不含寄藏),提供作品本身已超過著作權保護時效者的圖片。檢索方式除直接輸入關鍵字搜尋,也有詳細的檢索條件,包含:文化財指定(國寶、重要文化財、重要美術品)、分類(繪畫、書法、雕刻、建築、工藝、考古、民族資料、歷史資料、和書、攝影、法隆寺寶物、黑田紀念館收藏品)、作品名、作者、製作地、出土地、時代世紀、品質形狀、銘文、寄贈者、所藏者、機關管理編號。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網路擷圖)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收藏品類多元豐富,亞洲藝術的收藏也是該館的亮點。該館館藏檢索系統除以關鍵字快速搜尋,也可依年代、材質、地域、文物分類等檢索,亞洲藝術(Asia Art)即文物分類的其中一類。檢索的同時也可依需求點選重點文物(Highlights)、附圖文物(Artworks With Image)、現正展出(Artworks On Display)及開放近用(Open Access)來匡列文物。站上約有406,000件文物開放下載。
本文摘錄自《典藏古美術》332期(2020年5月號)專題「如何OPEN,怎樣DATA? ──古美術的雲端生存指南」。原篇名為〈古美術雲端挖寶必備:不可不知的藝術資料庫33選〉。
更多藝術文章推播,歡迎關注典藏古美術Facebook

尼德蘭國家博物館。(網路擷圖)
尼德蘭作為大航海時期東西貿易中最大的據點之一,位於此地的尼德蘭國家博物館便收藏不少東西陶瓷貿易的文物,當中又以明清時期的外銷青花瓷、五彩瓷等居多。值得一提的是,該館也收藏有幾件別緻的外銷宜興紫砂壺。館藏搜尋系統與其他博物館相差不大,同為以關鍵字、年代、地區、文物分類匡列,同時也存在一個選項為「亞洲藝術」,點選進該選項後又可按年代匡列文物。

法國國家圖書館。(網路擷圖)
法國國家圖書館歷史悠久,最少可追溯至成立於1368年,幾經更迭後終成現制。檢索方式除關鍵字檢索,亦可分為品類(手抄、圖像、影音等)、主題(自然科學、歷史、藝術、運動等)及地區等。在地區選項中有亞洲一欄,下有中國子類。中國子類下又有細項,如「首次訪華」、「漢學的誕生」等。可以pdf或jpg的形式下載圖片。

美國國會圖書館。(網路擷圖)
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達1.3億冊以上,此外也收藏有電影膠片、電視影片及世界上最大的地圖等。該館建置有印刷品及圖像線上資料庫(Prints and Photographs Online Catalog,PPOC),該資料庫包含了美國及其他地區的版畫、出版品、照片、海報及建築、工程繪圖等,文物圖檔皆可下載使用。另外美國國家圖書館在2017年時開放了館藏2600張日本浮世繪圖像供免費下載,可進入「Digital Collections」項下「Fine Prints: Japanese, pre-1915」透過作者、年代、地區等關鍵字檢索。

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網路擷圖)
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為英國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於1899年由維多利亞女王正式更名為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以紀念其丈夫。該館收藏最早以英國工藝美術為主,之後逐漸擴及中國、日本等亞洲藝術。典藏搜尋除關鍵字,尚能以年代(可分別指定上下限)、品類、館藏編號、地區、展陳狀況等進行匡列。單筆文物中提供了品名、年代、館藏編號、目前陳列情況(是否陳列中及陳列地點)等基本資訊。

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網路擷圖)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879年,館藏超過30萬件,品類豐富,古今皆有。該館的亞州藝術部頗富盛名,包含古代青銅器、玉器、陶瓷、書畫等。該館館藏搜尋除關鍵字,也可以年代、品類、地區、材質、製作者、主題等進行匡列,有趣的是,該館搜尋選項中尚有以色彩匡列,相當罕見。單筆文物中提供了品名、尺寸、地點、展陳歷史等基本資訊。
特色型資料庫
除了整合型資料庫與各博物館典藏機構所建置的資料庫,還有許多資料庫是依據特色主題建置而成。本單元針對藝術史學門較常使用的四種特色主題(善本古籍、考古文物、歷史照片、臺灣研究)資料庫進行介紹。
考古文物
最近這類的資料庫講究運用AR、VR、3D等先進技術詮釋考古資料,為觀者創造實境感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考古文物3D資料庫。(網路擷圖)
為臺灣第一個3D文物資料庫,可網頁瀏覽,亦可下載考古文物3D手機應用程式使用。收入陶質標本103件、玉質標本46件、石質標本190件、骨質標本1件、貝類標本2件、複合材質類1件,總計343件。全庫可分時代(如舊石器時代)、文化性質(如長濱文化)、材質檢索,檢索結果並附有GIS定位。網頁即可3D呈現出土文物,並能依照使用者需求調整光源。App則以最新的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技術,讓大眾可以最新科技技術親近出土文物!

中研院史語所考古資料數位典藏資料庫。(網路擷圖)
收錄內容為中研院史語所考古報告及相關出版品已發表的材料,另有遺址、遺跡、遺物三個子資料庫。收納各種照片、線繪圖、拓片、田野記載表、墓葬記載表、地圖等各式考古紀錄,且不限形式,有影像、聲音、紀錄影片等媒材形式。
善本古籍
這類資料庫的建置已有一定歷史,種類繁多,較為完善。本次以跨國檢索為主要介紹重點。

世界數位圖書館。(網路擷圖)
WDL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32個公共團體合作建立,由美國國會圖書館主導開發的創用CC計畫。可以用阿拉伯文、簡體中文、英文等7種語言查詢,搜索19147個條目,內含原稿、地圖、孤本、樂譜、檔案、電影、畫作、照片、設計圖。檢索方式可分為關鍵字搜索、地圖搜索和時間線搜索。若用關鍵字搜索,需使用簡體字。搜尋到之後可下載無浮水印之pdf檔案。該資料庫好處為能夠用簡體中文搜尋到各國圖書館的館藏,如伊拉克國家圖書檔案館便有1509筆,每筆搜尋也有詳盡的中文解說。

網際網路檔案館。(網路擷圖)
成立於1996年的非營利性數位圖書館組織,在5個國家經營33個圖書掃描中心。另有一些資料是由網路爬蟲自動搜集。檔案館專門收集公共領域的書籍和文件,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堪稱網際網路上最好的公共領域圖書搜尋引擎。「網站時光機」是網際網路檔案館最重要的服務之一,允許人們搜尋和存取過去的網頁存檔。2019年英美作家協會紛紛表示該檔案館有侵權之嫌,不過作者可以要求網際網路檔案館刪除掉其著作。

歐洲數位文化遺產平臺。(網路擷圖)
2009年由歐盟設置,法國國家圖書館主導,超過2000家的歐洲機構提供資料。但根據實際查閱經驗,最常搜索到的還是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資料。搜尋到之後,可單頁下載高解析度的jpg檔。

哈佛燕京圖書館善本收藏。(網路擷圖)
哈佛燕京圖書館是西方世界裡兩個最大、最好的中國古籍善本收藏圖書館之一(另一個是前面「博物館型資料庫」介紹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可在哈佛大學圖書館館藏目錄HOLLIShttps://library.harvard.edu/使用繁體中文查詢,並可線上瀏覽、下載各種解析度的單頁圖檔。
臺灣研究
關於「臺灣研究」主題的相關資料庫,堪稱是各類主題中設置最完備、最豐富的,臺大、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國史館、文化部等單位都有架設相關入口網站或資料庫。若求齊備,可先用前面「整合型資料庫」所介紹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ACROSS系統查詢,再連結至各資料庫。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路擷圖)
跨庫檢索的好幫手,下轄文建會及各附屬機構、博物館、美術館,可以關鍵字跨庫檢索。依據原始資料庫的建置,有些可以下載,有些僅提供線上瀏覽,部分照片上壓有浮水印。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網路擷圖)
為「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等六個資料庫的入口網站,內容有現存的臺灣民間文書,包括土地契字、鬮書、人身契字、宗族規約、帳簿、族譜、書信;個人文書與集藏如日記、手稿、訴訟文件、信件、明信片、照片、美術畫作等。關於臺灣美術領域資料最為完整的,便是在「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之下「顏水龍畫作與文書」、「陳澄波畫作與文書」、「陳植棋畫作與文書」三個詞條。不但收入個人證書與手稿、工作職務文書、交遊與收藏文書、美術作品,依照時間排列,而如美術作品則先按照質材區分,後依照創作時間先後編排。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網路擷圖)
2003年設置完成,2018年改版全新上線,版面新穎,目前已收錄超過20萬筆詮釋資料,及240餘萬頁影像。可簡單使用關鍵字搜查臺灣明信片、各地老照片、舊籍、地方志、古書契、家譜、碑碣拓片等。部分資料需使用國圖網域才能點選大圖瀏覽。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整合查詢系統。(網路擷圖)
以公部門檔案為主,包括臺灣總督府檔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等十個資料庫,可在查詢時點選需要搜索的資料庫跨庫檢索,需註冊才可瀏覽圖像。
歷史照片
在寫作或創作時不時會面臨搭配照片的需求,此時一些好用的照片資料庫能助一臂之力。

中央社影像空間。(網路擷圖)
中央通訊社將自1924年成立以來,攝影記者留下的珍貴影像約156萬張照片開放建檔,包括當天新聞照片,亦會於隔日的凌晨五點加入資料庫。使用關鍵字檢索後,可獲得依照拍攝時間排序之攝影照片,點選進入後可見攝影時間、攝影師、原圖尺寸等資料。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網路擷圖)
臺灣大學圖書館建立的一個老照片資料庫,是臺大圖書館日治時代出版品裡的插圖、照片,經過數位掃描後有3萬7000多筆。使用關鍵字搜尋後,還可依年代、出處、出版單位進一步篩選,不過搜尋出來的照片壓有臺大圖書館浮水印。

LIFE Photo Collection。(網路擷圖)
此為美國《生活雜誌》(LIFE)利用Google Arts & Culture介面創設之搜索頁面,有「Formosa」、「中國」等主題照片包,亦可使用Google Arts & Culture的網頁使用關鍵字直接搜索,以中英文檢索皆能獲得相關照片。點選照片之後,將會有詳細圖說、拍攝時間、攝影者等相關資料。照片下亦有推薦的tag可進一步查詢合影者的更多照片。和其他Google Arts & Culture的使用方式一樣,若有google帳戶,可以將照片收藏或建立藝廊,不過目前尚未找到可以下載照片的方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