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企畫力推動全局性生態建構,專訪林曼麗談台灣近代美術史所面臨的當務之急

以企畫力推動全局性生態建構,專訪林曼麗談台灣近代美術史所面臨的當務之急

台灣近代藝術史建構、以及活躍於那一時期的前輩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和文化遺產,始終是關注重點之一,也總是在她手邊同時進行的諸多工作之列。就這一議題專訪林曼麗,我們便可清晰地梳理出她在這一課題領域許多不同計畫持續關注的脈絡。
對於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等重要館博行政主管職、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且一直擔任大學教職的林曼麗而言,台灣近代藝術史建構、以及活躍於那一時期的前輩藝術家們留下的作品和文化遺產,始終是關注重點之一,也總是在她手邊同時進行的諸多工作之列。就這一議題專訪林曼麗,我們便可清晰地梳理出她在這一課題領域許多不同計畫持續關注的兩條脈絡:一是在一種整體性的史觀視野下生成一系列兼具美學與史學價值的展覽企畫;二是針對近代美術史留下的作品,藉由整合多方資源來推動其修復與保存工作。這兩條脈絡,共同指向一種在不同程度上涵納了學術研究、交流推廣、典藏維護、教育普及、藝術市場等多重領域在內的全局性生態,因而不僅與林曼麗的個人視野與實務經歷緊密相關,更具有可輻射至整體建構的普遍參考價值。
林曼麗。(北師美術館提供)
同一史觀下的展覽規畫格局
作為台灣第一位留洋歸國的藝術教育學博士,林曼麗在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研究課題是「日本近代圖畫教育方法史研究」。鎖定這一以日本為地域屬性的專門史研究,林曼麗對此的解釋是:「我的關照點還是在台灣。」日本與台灣在近代化過程中的緊密連結、日本在台灣近代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這一映射式關照的立足點。林曼麗渡洋留學東京完成這一深入研究,其實意在奠定自己研究台灣的基礎,在她看來,想要研究台灣歷史脈絡,「不能只在台灣看台灣」,內與外、過去、當下與未來同屬一個整體結構。林曼麗歸國後從事一系列藝術教育、藝術史研究、藝術行政工作,一直處於這種全面性、整體性的史觀脈絡影響之下,對近、現代與當代的文化藝術皆有涉獵。她由此也觀察到這種整體性史觀在台灣教育體系、尤其是美術教育體系中的缺失與斷裂,這也反過來更讓她意識到沿此脈絡工作的使命感。
林曼麗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館長期間(1996-2000年),推動了兩個重要展覽,將這一史觀深深植入連結公眾與典藏、學術研究的公立美術館。一是由日本靜岡縣立美術館企劃,並與北美館、中國大陸、韓國的美術館合作的巡迴展—「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展覽集結四地的研究成果,檢視油畫在東亞地區的發展歷程、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在19至20世紀之交緊密連結的近代化過程,首度以跨國界的宏觀視野看待同一時代脈絡下的東亞西洋美術發展;另一則是由他自己擔綱策劃的「東洋畫的探源」展,以對台、日近代化文化連結中尤為重要的東洋畫(膠彩畫)的深入研究為基底,也是台灣在這一課題上最早進行全面考察的展覽之一。林曼麗將自己留日鑽研美術史的專業背景及可以調動的學術資源,與公立美術館館長的職責與使命相扣連,在她看來,美術館對於梳理歷史、進行研究、展覽推廣及典藏保存責無旁貸,並藉此產生對藝術生態結構上的影響力。透過這兩次涵蓋西洋畫與東洋畫的大展,北美館進一步豐富了台灣近代美術史典藏,包括郭雪湖《南街殷賑》、鄉原古統(Gebara Koto)《台灣山海屏風》等重要作品在內,如今均已是北美館典藏中的鎮館之寶。
郭雪湖《南街殷賑》,膠彩、絹,188×94.5cm,1930 。(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林曼麗歸國至今一直在台北教育大學(以下簡稱北教大)擔任教職,在這個台灣第一代西洋畫家的啟蒙地,為藝術學系的重新設立貢獻了重要力量。同樣也是一種接續台灣近代美術發展脈絡的使命感與對教育的熱忱,讓林曼麗始終以北教大作為基地展開工作,並且在2012年北師美術館創設之時,透過對整個美術史脈絡的透徹認知,以一檔企畫精良的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以下簡稱「序曲展」),開宗明義為美術館定位。「序曲展」不僅將北教大作為台灣近代美術史與美術教育之發源地的歷史,以及台、日藝術家在日治時期創作和生活的時空因緣,與當代和未來對這一課題的延續性研究、推廣緊密連結,而且也開啟了與東京藝術大學的館舍連線,從實務運作上看是正式建立了交流推廣的管道,從美術史建構上看,則無異於打通不同歷史詮釋脈絡,延展為更加全局性的史觀視野,與「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異曲同工,但更具細化與深化的特質。兩年後(2014),林曼麗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大學美術館帶去「台灣近代美術:留學生的青春群像(1895-1945)」展,這是在眾多台灣前輩藝術家的這所海外母校、美學素養的最終養成之所,台灣近代美術的一次重要集體亮相。由此接續至2017年北師美術館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更是前兩次交流展後,東京藝術大學及其研究力量主動將其對明治到昭和時期日本繪畫百年養成與發展的爬梳帶來台灣,也是日本近代美術在台灣首次以深入而全面的樣貌展示。
北師美術館序曲展「依然是教育的先鋒‧藝術的前衛」。(北師美術館提供)
文化力構建中的不同角色互動
林曼麗視這幾次企畫往來為一個具有關聯性的時代脈絡在當下產生的多重對話,台、日乃至東亞其他地區的藝術學界都有了新的深化研究素材,台灣近代美術的視野也隨之擴大,不再局限於「從台灣看台灣」的格局。據林曼麗觀察,日本是亞洲最具研究能量的國家,但1990年代開始的20年衰退限制了其政經政策與館博發展,日本美術館在做跨國研究展時的資源隨之有所限縮,亞洲也並無其他國家接續這種研究能量,因此這一系列大型合作展覽可謂此間脈絡連結的重新啟動,而每一次展覽也都規劃有國際研討會及相關出版。林曼麗表示自己處理這一系列展覽,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深化學界、館博界的研究深度,透過打開、連結的動作,避免片面化的思考。美術館在研究、展覽、典藏與推廣的諸多角色之外,自然也會對外圍的藝術市場產生影響,進而構建環環相扣的生態結構。
林曼麗將台灣近代美術在當下藝術市場上的低潮狀況,部分歸因為此一生態結構的不健全,與館博界、學界乃至教育界尚未能紮實且有效地奠定與推動價值系統的發展。她也特別提及自己多次呼籲的「館校協作」,正是建立於對教育在價值系統建構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上:學校進行公眾教育不能僅仰賴文字論述,也要與處理文化「物件」(藝術作品)的社會藝文單位緊密連結、互相利用資源,並結合包括美術館在內的這些藝文單位自身的教育工作,共同建構嚴謹的價值基礎。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及其所屬的台灣近代美術史,唯有透過研究、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國家文化基底、被賦予本身應有的定位,後續的市場力道才會對之有所回應。
2014年在日本的「台灣近代美術-留學生的青春群像(1895-1945)」展覽現場。(北師美術館提供)
整合資源、推動文物的保存與維護
台灣遲遲未有近代美術專門美術館的建制,前輩藝術家作品除已進入公立美術館典藏的之外,大都散落於私人基金會、藝術家家屬及後代、藏家等民間機構和個人處,缺乏理想的保存環境,許多已狀況堪憂。林曼麗憂心於其間存在的斷層與空缺,善於整合社會資源的她推動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籌設一個台灣美術的保存、研究和推廣中心,已於今年2月6日正式啟動。這一有別於美術館的機構,因應台灣美術史的檔案建制不完整、作品物件維護日益嚴峻等問題而生,並且也因與那一段歷史、人以及作品有關的情感維繫隨著世代更迭,一些作品也將面臨流離失所的危險,是「與時間賽跑」的一項舉措。林曼麗認為這本屬政府部門責無旁貸的事,但民間力量也不應被忽略,福祿文化基金會在其中扮演公益資助的角色,而公、私部門如何共同協作,從長遠來看仍是共組有效推動力量的必要課題。
研究先行,是這一中心籌備之初催生的共識。由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顏娟英在內的多位美術史學者所組成的研究團隊,投入剛剛啟動、為期兩年的田野調查、爬梳整理的基礎研究工作中,力圖對台灣近代美術史留下的遺產做全面普查,了解公立美術館典藏之外每件作品、資料的所屬之處、當前狀況並對後續工作提出建議,據此作出完整的調查報告並數位化。下一步便是按圖索驥,逐步構建實體的保存中心及合格庫房,在不作任何所有權轉移或者交易的前提下,為散落民間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提供具備專業的修復與維護條件的保存之所。
2017年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現場。(攝影/黃宏錡,北師美術館提供)
除了保存維護工作之外,林曼麗強調這也將是一個研究、推廣中心,會持續整合更多台灣學術界的力量、發揮不同研究者的專長,藉由日常研究工作以及研討會、工作坊等計畫,刺激更多交流,同時也建立國際化的研究網絡關係。這一中心將不會朝向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美術館方向建構,林曼麗將之形容為不設展覽空間、但將會輸出展覽企劃案與研究活動的「中央廚房」,其研究成果同樣可以達到高能見度與推廣度。
對藝術教育念茲在茲的林曼麗,在這一機構及其各自體系建制中,表示最重視的是在台灣的推廣工作,也即,希望後續能將一系列學術研究轉換為公眾教育層面的基礎材料,如面向各級院校的教科書編撰、朝向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大眾開放的工作坊、研討會等,乃至未來若有公立近代美術館或者文化機構願意整體接手,她也樂見其成。林曼麗認為在建構台灣近代美術史的價值論述之路上,單憑任何一個機構組織或個人的力量或許都難以做到整體性的結構布局,但藉助不同角色之間的資源整合,仍有望找到一系列當務之急的解決之道。
2017年北師美術館「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覽現場。(攝影/王文彥,北師美術館提供)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4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